新华社记者

  汶川大地震后,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紧张进行。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地震善后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处理保持高度关注

  目前,灾区疫情控制进展如何、不断发生的余震将持续多久、孤儿收养何时启动……

  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诸多热点,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也迅速进行了权威追寻。

  余震频发

  ——“有震感的余震可能持续1至2个月”

  焦点关注:

  截至26日12时,汶川地震主震区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82次;25日青川县发生的6.4级余震,造成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27日16时多,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再次发生5级以上余震……面对种种严峻事实,震情还将持续多久?

  权威判断:

  来自中国地震局的分析表明,目前余震带的总体分布大致是北东走向,长度约300公里,余震从南到北大致分为3段,南段是汶川一带,活动最强,北段是青川一带,中段是北川一带。

  中国地震局权威人士表示:“总体认为,再次发生与主震同样震级大小的余震可能性不大。”“但有震感的余震可能持续1至2个月。”

  专家点评:

  “汶川大地震特征之一是发生逆冲运动,成为罕见的冲断层地震。由于逆冲运动应力释放比较缓慢,所以余震密度大、持续时间长。”——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张岳桥等专家如是说。

  “即使是预测余震,也并不比预测主震容易。”——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如是说。

  “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加上科学研究统计样本获取的极端困难性,地震预报到目前仍是世界难题。”——地震局人士。

  最新进展:

  截至目前,地震监测部门已在四川震区进行了加密的流动测震观测。目前已完成了44个测震流动台,这些观测数据已通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实现全国共享。

  在GPS观测方面,已建设了6个连续观测站,同时对145个流动观测点进行了加密观测。

   疫情风险

  ——“防止大规模传染病流行把握较大”

  焦点关注:

  大灾之后须严防大疫。经历如此重大的灾情,究竟有哪些疫病可能?现有措施能否实施有效防控、封堵?当前存在哪些风险?

  严峻形势:

  医学研究和相关经验表明,灾后可能发生流行和重点控制的疾病主要是当地既往已经存在的疾病。包括:经水和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经昆虫叮咬的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脑炎;因人群聚集、居住拥挤造成的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脑、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红眼病和肺结核等。

  最新进展:

  根据新华社记者27日从卫生部获悉的最新情况,截至目前,汶川地震后传染病疫情平稳。局部地区有腹泻、上呼吸道感染增多现象,也有被无主犬咬伤增多情况的报告。但未发生重大、烈性传染病疫情。

  权威解析:

  历史经验表明,灾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与受灾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的卫生条件有关。主要涉及受灾群众安置点饮用水、食品及环境卫生状况,居住拥挤程度、垃圾和污水的管理及处理状况等。

  医学专家表示,此次地震灾区不是我国业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发生鼠疫流行的风险低。

  据介绍,1985年至2004年全球600多起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地球物理灾害发生后,均未出现过明确的、与灾害相关的大规模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仅有3起明确与灾害相关的疾病暴发报道。

  疫情判断:

  卫生部权威人士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目前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防止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的把握是比较大的。”但他同时表示,随着夏季的来临,传染病的挑战会不断出现,需要严阵以待。

   孤儿收养

  ——“待灾情稳定后,方能适时启动”

  焦点关注:

  地震灾害造成相当部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其中,众多孤儿的命运尤其牵动人心。目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强烈认养愿望,但地震孤儿收养登记工作尚未启动。

  救助进展:

  权威人士2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布的有关救助政策,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人员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受灾的原“三孤”人员补足到每人每月600元,补助期限三个月。

  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目前每天都有儿童被父母或亲属认领。根据民政部提供的情况:22日,绵阳市孤儿和暂时无人认领的儿童计1697名,经过寻亲和认领后,23日减少至494名。灾后绵阳市社会福利院临时安置孤儿和暂时查找不到家人的儿童最多达27名,经认领,目前只有3名。

  专家释疑:

  民政部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孤儿身份没有确认前,就开展家庭收养,一旦儿童亲生父母或亲属来认领,就有可能产生法律纠纷,还会伤害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感情。

  “目前当务之急是,,先努力为孩子寻找家人及亲属,当无人认领确定孤儿身份后,再依法开展收养登记,以保护收养人和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

  权威提醒:

  民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十分理解和感谢广大爱心家庭的收养愿望。同时,作为一项确立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须依法办理收养登记。

  迄今为止,四川省民政部门并没有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开展收养孤儿的登记服务工作。

  最新消息:

  据悉,民政部正协助四川省政府制定有关救助安置办法,研究建立多种体现社会爱心的途径和方式,如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兴建福利机构,建立孤儿救助安置基金。特别是通过依法开展社会收养,促进这些孩子回归家庭,使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地震造成的孤老、孤残人员,一方面,政府将加大投入,兴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提高生活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另一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捐资定向资助他们生活的同时,大力推行亲属赡养,积极探索社会人士爱心赡养,签订赡养协议。

   善款善用

  ——“决不允许捐赠款物‘跑、冒、挪、贪’”

  焦点关注:

  南北共此危情,天地同献爱心。面对社会各界的大量捐款捐物,如何保证拳拳爱心用于灾区受到广泛关注。捐赠款物的监督管理尤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最新进展:

  截至27日12时,中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327.22亿元。捐款数额等创下历史之最。

  民政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到账捐款16.99亿元。在严格核实确认的基础上,已向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紧急下拨第一笔救灾捐款12.4亿元。

  全国红十字系统已陆续向灾区提供了价值14.33亿元的救灾援助。

  监督举措:

  为防止捐赠、救灾款物出现“跑、冒、挪、贪”,将其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有关各方已迅速行动,采取多种举措。

  ——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审计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

  ——民政部要求各地加强捐赠款的拨付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捐赠者意愿拨付使用,切实提高捐款使用效率,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捐赠人反馈使用情况。

  ——审计署表示,将通过审计,全面掌握财政专项拨款和海内外捐赠款物的实际情况;救灾款物是否及时拨付到位,是否存在滞留、截留、转移挪用等问题……

  各方声音:

  目前,“救灾帐篷在小区意外现身”的个别事件已引起有关方面迅速介入调查,结果将公之于众。与此同时,有关各方近日再次发出明确声音。

  ——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表示,将管好用好捐赠款物。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郑重承诺,此次救灾款物全部用于救灾工作,不留作基金或作为管理费。

  ——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近日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加大公开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阶段性审计情况。

  ——审计署办公厅26日发布公告:社会各界人士凡发现挤占、挪用、贪污、侵占、浪费、虚报冒领救灾款物的问题,可拨打电话010-68301242向审计署举报。(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