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多数人将这份四季度的报告和三季度进行对比,从措辞中窥探2019年货币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
其实我认为,在这份报告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专栏中央行对于当下热点的表述,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央行“在想什么”,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央行未来“要干什么”。
信息一:货币发行机制已经发生改变
在信用时代,全世界央行货币发行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相同点是央行给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将基础货币用于贷款,从而创造出存款、现金,构成全社会的广义货币。
不同点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有所不同,专栏1里谈到“美联储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支持其发行货币的基础实际上是美国财政的信用”,简单理解就是“美国国债换基础货币”。
专栏1里谈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时间里,....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在市场上买入外汇相应投放基础货币”。这里的外汇主要是美元,在这个阶段商业银行获得基础货币的方式是“美元换基础货币”。
举例:XX企业是一个玩具出口商,去年在美国卖了1000万件玩具,赚了1亿美元。但是作为一家国内的企业,国家有规定需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的。
于是只能按照当时的汇率1:6(假设)向商业银行换回人民币,最终它拿到6亿人民币,可是银行拿着那么多美元也没什么用啊!这时商业银行再以1:6汇率将1亿美元的钱卖给央行,央行需要支付6亿人民币给商业银行,这6亿人民币就是基础货币。
专栏1还谈到“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所谓MLF、PSL粗略地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以国债等资产作为抵押,向央行借入基础货币的一种货币工具。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美国目前的印钞方式。也就是货币当局购买的国债(或商业银行借入的基础货币)越多,那么市场上的资金就越多,2008年-2014年美联储大量购债的行动称为QE。
而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央行认为“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央 行大规模从金融市场上购买国债等资产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实施所谓量化宽松 (QE)政策”。
信息二:透露当前存款准备金率信息
根据专栏2的信息,当前6 家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和邮政储蓄银行)实际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2%和13%;中小型商业银行实际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为10%、11%和 11.5%;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实际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为 7%和 8%。目前政策性银行执行 7.5%的存款准备金率,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执行 6%的存款准备金率。
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 11%。
所谓降准就是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你在银行存款100块钱,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0%,理论上说银行可以将你的100块钱全部用于发放贷款,但是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那么银行必须得将20元存入央行法定准备金账户,其余的80元才能拿去放贷。
可见,法定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多,可创造的存款及现金也会更多。2018年央行多次降准,目前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 11%。相比其他国家,这个准备金率还是偏高,日本的是0.05%到1.2%之间,欧洲期限长于两年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为0%,可见未来央行在降准方面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信息三:央行创新货币工具取得一定的成效
我们都知道,2018年央行推出了许多新玩意,比如定向降准、定向降息、MLF抵押品扩围、MPA指标调整、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工具、支持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其最初的用意就是让商业银行能放贷、愿意放贷,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结果来看是有一定效果的。
根据专栏3的数据,1
2 月份新发放的 1000 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为 6.28%, 比上年同期低 0.26 个百分点。2018 年末,民营企业及个人本外币贷款余额占非金融部门贷款余额的 61.6%,较上年末提高 0.7 个百分点。
信息四:稳健的货币政策到底怎么理解?
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里听到“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不搞‘大水漫灌",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用什么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在专栏5里,央行专门谈到这个问题,它是这样说的: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条件维持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适度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在上行期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下行期对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从数量上看,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名义 GDP 增速大体匹配;从价格上看,利率水平应符合保持经 济在潜在产出水平的要求。在总量适度的同时,还要适当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定向滴灌功能,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促进结构性调整和改革。
央行划了两个较为具体的标准,M2、社融和名义GDP大致匹配,2018年末广义货币M2增长是8.10%,2018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 9.8%,名义GDP增长是8.8%,实际GDP增长是6.6%,总的来说2018年M2和社融都还在8.8%附近上下波动。
那么什么名义GDP和实际GDP,简单地说就是实际GDP扣除了通胀因素,而名义GDP是把2018年的物价因素考虑在内的,所以会高一点。我以前说过这样一个公式:
印钞的速度=名义GDP增速+资产价格上涨
这里的资产价格上涨包括股价、房价等,比如09年时M2增速近30%,结果房价快速上涨,未来M2、社融和名义GDP相当,预示M2和社融增速很难超过10%,因为名义GDP增速很难超过10%。
可见,当前的货币体系有两大变化,第一变化是上面提到的货币发行方式的变化,由原来的“美元换人民币”变成“国债换人民币”。
第二个变化是货币增速,未来应该会在8%-10%这样的范围内波动,而不是原来的15%甚至29%。
货币体系两大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理财方式发生变化,市场的资金利用将以存量为主,即不断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可能更多进入股市,而楼市方面因为增量资金有限,未来房价格局可能分化,即一二楼市涨,而三四线房价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