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代学人沧桑记忆
人 文
陈华文
《问学谏往录》
萧公权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涌现出无数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各不相同,但是都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抱以敬意。其中著名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萧公权(1897-1981)就是其中一位。他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研究,其《中国政治思想史》《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是学界的经典著作。为了系统反映他的学术成就,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九卷本的《萧公权文集》。其中第一卷《问学谏往录》,是萧公权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他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的学界风云和时代变迁。
萧公权一生在大学里度过的,浓郁的书香陪伴他的人生。他是江西泰和县人,1920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取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爆发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光华大学。
在“问学新大陆·康奈尔大学的三年”篇章中,萧公权用详细的笔墨,回忆了诸多的老师、同学,尤其是对于读书与治学,他写下很多的感悟。杜威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当时在美国求学的萧公权慕名聆听了这位大师的讲座,然而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因为杜威并不擅长课堂演讲,讲座还未结束,学生走了大半。从此萧公权也明白这样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者都擅长演讲,那些滔滔不绝的学者未必就有真学问。胡适谈治学方法时,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萧公权却在这两句话前加了一句:放眼看书。他认为,做学术研究,如果不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假设”一定带有偏见,“求证”则更危险。在学术研究中,他反对漫无目的的阅读,更反对全凭着主观需要,只摘取与己相符的思想观点而自圆其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下流手法。
萧公权的后半生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是对中国传统诗词格外喜欢,闲来也读诗赋诗。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喜欢旧诗?他的回答是:只有喜欢,没有其他理由。同时他也补充:“我反对两种诗,陈言滥套的旧诗和粗制滥造的新诗,这两种诗不是真诗,是死文学。”萧公权作为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眷恋,他的学术基因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萧公权能够毕生在象牙塔之中钻研学术,并不受外界纷扰,这是他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