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每周六举行一次的集市是当地人和游客的必然选择,这里更是收藏家们聚集的风水宝地。现如今,收藏越来越世界化,海外淘宝成为收藏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开始关注海外市场。奥地利华人收藏协会部分会员一行六人日前分享了一些鉴宝经验。有着丰厚人生阅历的老华侨表示,并非只有值钱的古董才有收藏意义,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值得追寻。
  朱耀平说道,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藏家需要对中国文化,历史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很多怀着爱国热情的华侨一样,他以前在古董市场看到中国货就“收”。随着他对收藏兴趣的增加,他曾专程去北京请专家鉴赏,并得知他的藏品中有真有假。这次经历让他了解,古董和古旧物是两回事。旧物产品大多没有多少升值的空间。古董的收藏是门学问,最好能常去博物馆欣赏珍品。即使身在海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培养自身的修养和好眼力。
  有着丰厚人生阅历的老华侨们知道,并非只有值钱的古董才有收藏意义,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值得追寻。王秀忠拿出一张1951年发行的“青田县公安局通行证”。通行证有正反两面,写有“自力更生”字样,它的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位青田农民生病,需要去温州看病,但是出行需要官方证明,并在规定时间往返。一张带有姓名,年龄,,指纹,以及“家庭背景为贫农”的纸,被烙上了历史的印记,它同时见证了解放初期居民出行的状况。
  王秀忠随即又拿出一张“侨汇商品供应证”,这张票能勾起一段老华侨特有的记忆。侨汇证的发行是为鼓励侨胞为祖国多创汇,是建国后的经济生活的缩影。它虽然不是精美的古董,但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痕迹。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无论市场有多少真品,买家都要先抛却金钱的诱惑,期待一本万利的投资计划自然是不容易实现的,但买假货也是学习鉴宝的必经过程。收藏市场门类繁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市场的火爆带来各样假货应运而生。收藏是门博大的学问,施寒建议爱好者们投资前还是要先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精准的判断力,学无止境。
  几位会员的收藏观念各不相同,有人说“宁可错百件收赝品,也不放过一件可能是的古董的机会”,但是,“少花钱,就至少不会赔很多钱。”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花钱买好的东西,这样买到古董的几率才会大些。”毕竟造假已经蔓延到国外市场,林国进说道,“初学者,出手要慎重!”
  据说从晚清开始的100多年里,中国文物一直处于外流状态。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古董回流现象明显,欧洲蕴藏的中国古董货源丰富,这种大量回流现象还会持续几年,但由于中国法律政策,中国古董文物不得出境,故回流中国的古董只能在国内小环境中流通。因此海外中国古董市场很可能在将来5到10年内出现货源枯竭的现象。
  奥地利华人收藏协会提醒华人收藏爱好者们,对于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野生保护动物制品、例如新的象牙、犀牛、玳瑁、虎骨等,收藏时需格外慎重。按照国际公约,禁止象牙国际贸易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来讲应该是禁止商业性象牙贸易,个人合法购买象牙制品自用、保留,都不在其列。文物入境无需申报,但古旧牙雕较特殊,既是文物又是象牙制品,建议在通关时最好走申报通道,只要能证明象牙制品是合法拍卖来的文物,就不会被查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要多动脑,补充文化及历史知识,这样生活才充实有趣。
  尹松南说,“在奥地利淘宝有三种途径:古董店、古董市集和拍卖行。”收藏协会的会员们定期相聚在一起,品鉴彼此新纳入的藏品。海外华侨多年在外辛苦打拼,又秉承勤俭的生活习惯,大多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收藏古董旧物成为一个怡情的爱好,购买古玩又是一项有回报的投资,收藏者也从购买的过程中得到宝贵的知识经验。

相关阅读:

“中国春节走向世界回顾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浅析宜兴紫砂器皿的中国文化元素

画家吴静山:作品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

2007年在德国中国文化中心作品

雕塑家吴为山:塑造出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