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康辉自传《平均分》中险些“被顶替”的情节引发关注。当年高考康辉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当时的河北省,他和另外两人都通过了专业、文化课考试,且自己成绩最好。但等待许久后,却拿到了其他高校录取通知书。后在其父亲追查下得知,自己的成绩被一位竞争者的父亲以职务之便瞒报。(6月21日《都市晨报》)
  康辉的自传描述,被人作为茶余闲话。笔者看到的多是网友的点赞:父亲是最伟大的,不惜一切代价也会保护孩子,哪怕头破血流;要是没有“康辉的好爸爸”,就看不到“中央电视台的康辉”了。
  “康辉的好爸爸”确实值得敬畏,是他维护了康辉的权益,让“康辉险些被顶替”有惊无险。然而,这起事件里,我们最该追问的是,不是所有人的爸爸都是“康辉的爸爸”,不是所有人的爸爸都能成为“较真的爸爸”,也不是所有“较真的爸爸”都有能力让自己的子女有惊无险。
  维护考生权益,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不能只靠“康辉的好爸爸”。“康辉险些被顶替”是一封实名举报信。只有多些“旧案重查”的较真,才能让没有“好爸爸”的“好学生”有公平的机会。那些险些借助权力改变了康辉人生的人,是不是也该查查?查处不为报仇,只为警醒后来人。 (郝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