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美的长篇小说《墨雨》

贺绍俊

  初读这部小说时,对“墨雨”这个书名颇为惊异,我也像小说中的教书先生吴有如一样,在猜想这或许出自某个典故。记忆中有过许多以雨组成的意象,如花雨、烟雨、红雨,但墨雨的意象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我相信作者莫美一定对这个意象赋予了一番深意。墨雨的意象也带出了小说的主人公梅浩然,他是这个意象的发明人,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墨雨斋”,“希望自己只要一提起笔来,便墨如雨下,大块锦绣文章顷刻而就。”墨雨的意象也许代表了一个旧文人的梦想,在旧文人梅浩然心目中,这该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意象。然而小说在一开始就撕裂了这个美妙的意象。现实中的杨柳镇下了一场真正的墨雨,大地留下一片淡黑的痕迹。天降墨雨引来人们的不安和恐惧,以为这是不祥的预兆,杨柳镇为此还组织了两场规模空前的袪灾法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引子,因为墨雨后不多久人们渐渐淡忘了它,真正让人们感到巨大震撼也将人们都牵涉其中的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小说是写革命的,作者给我们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发生在湖南湘中地区的农民运动中的故事。虽然写农民运动的小说读过不少,但《墨雨》仍带给我特别新奇的阅读感受。

  书写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可以说是当代长篇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这类长篇小说,可以看出当代文学在认知近现代历史的反复修正和不断深化的思想轨迹。《墨雨》是这一思想轨迹中的重要收获,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带来了世界性的根本变化。革命从本质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激化形式,“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革命年代的历史逻辑。当代长篇小说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历史逻辑来书写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的。《墨雨》充分注意到了这一历史逻辑,小说虽然写的是湖南湘中地区一个小镇的故事,但我们能够感觉到当时世界性的革命思潮。革命思潮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外因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声势浩荡,波及欧亚大陆。不少作家在写这个时期的农民运动时,往往要设置一个非常困顿、凋敝的乡村环境,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革命必然地就会在这个地区发生。但《墨雨》的作者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写法,小说所写到的杨柳镇并没有天灾人祸,人们习惯了平静的日常生活,当然社会矛盾掩盖在这种平静的日常生活下面,就像一条平静的河流下面涌动着暗流。然而如果狂风不吹动河水的话,沉渣是不会泛起的。这样的描写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逻辑。这是《墨雨》思想深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墨雨》揭示出仅仅以阶级论来反映革命历史是不够的,阶级论只是历史逻辑的一部分,历史逻辑的另一部分则是中国现代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学者虞和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密不可分的,反帝反封建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又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和道路问题扫清障碍。这就涉及另外一对内因和外因:中国传统文明的内因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外因。中国是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被迫开始现代化的。如果西方现代文明不是在武力的推进下进入到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尽管日趋衰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正如虞和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且变被动为主动。中国现代化的这些基本特点通过《墨雨》以小说的方式也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小说还充分写出了历史逻辑推演下农民运动的复杂性。比如杨柳区农会的会长最终还是让二溜子书落壳来当了,而最地道的佃农吴思齐却始终站在老爷梅浩然的一边。这充分说明了内因的被动性,连共产国际派来的鲍顾问也宣布,要让痞子、流氓做先锋,真正农民才得起来。可以说,《墨雨》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历史逻辑,对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的认知和反映也就更加符合历史真实。

  莫美不是历史学家,他的小说也丝毫没有直接表达对历史认知的议论。他之所以在反映历史时能够准确把握历史逻辑,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态度。莫美是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来写的,大革命时期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被岁月分解为无数的历史记忆,仍然弥散在这片土地上,他从小就生活在家乡,随意便能捡拾到这样的历史记忆。据莫美介绍,小说中所写到的人物几乎都有历史的原型。这是非常难得的写作素材,但莫美并没有按照流行的历史叙述和思维定势轻易地处理这些写作素材,而是循着这些保持着生活原生态的历史记忆,进入到历史资料的搜集之中。他搜集的历史资料相当丰富,这些历史资料也为他描绘出一幅相当清晰的历史图景。由于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既丰富又全面,最初莫美是想编写一部历史专著,但想必是这些历史资料与一直活在他内心的那些历史传说和人物不断地碰撞出了火花,于是就有了长篇小说《墨雨》。即使是写小说,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些历史资料,比如当时农民协会的章程,各级地方党组织的文件、文告,基层农会的减租公告,报刊的新闻报道,等等。莫美非常巧妙地将这些资料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因此不仅不显枯燥,反而增添了小说的历史现场感。有人评价莫美写的《墨雨》太老实,大概是说他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特别老实的写实主义方法讲述故事。老实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因为没有叙述上的基本功是做不到老老实实地写实的。但我以为更值得赞赏的是莫美在写作态度上的老实和严肃,因为他的老实和严肃,他才能够全面把握住历史逻辑,才会触摸到历史的本质。

  这部小说在客观写实的背后也隐藏着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墨雨”的意象就是反思的结果。墨雨是梅浩然期待写出锦绣文章的美好愿望,但他的“墨”是已经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传统文明,所以“墨雨”带给现实的只会是遍地污浊。“墨雨”的意象也提示人们,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也会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尽管梅浩然作为能够意识到社会变革大趋势的乡绅,愿意接受减租减息等革命的要求,但小说从现实中的一场墨雨始,到梅浩然做了一个被农民运动判决杀死的噩梦终,暗示着他无论如何努力也逃避不了悲剧的命运。作者莫美对梅浩然是寄予同情的,他的同情也是他的反思:革命能否让梅浩然这类人物同样获得拯救?这样的反思其实不是在责问历史,而是在警示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