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看到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五大道》,以一片老街区的前世今生为视角,讲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变迁。一片保留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读懂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联想到一些地方的城市,常常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繁华有余,而底蕴不足。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钢筋水泥的“森林”,无法让人诗意地栖居。只有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才能给人真正的归属感。
要不忘本来,让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下来。“历史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对城市面貌的认知,来源于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城市历史遗迹虽然可能陈旧,但却是城市的内涵所在。“罗马城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指的不仅是城市的建筑,更是指城市的历史人文。正是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城市的精神气质才得以体现,文化脉络才得以延续。多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尤其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或被大拆大建、不断损毁,或被改头换面搞旅游开发和各种经营,有的甚至拆旧建新。这些短视行为,让城市的发展变了“味”、丢了“魂”、失了“根”。对于历史文物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必须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历史文化遗迹遗产,要严格保护,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家当”,决不能当“败家子”。
要固本纳新,让城市的历史文脉“活”起来。城市的历史人文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城市的历史人文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既要传承好历史文脉,也要面向未来、兼容并蓄、固本纳新。关键是要处理好一些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发展中,既要考虑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也要把自然山水作为城市美丽画卷的“图底”,做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形成良性的生态文化。其次,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不能搞“城乡一律化”,更不能搞城市“吞并”乡村。我们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文化,必须兼容并包,让乡土情怀成为现代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再次,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在充分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注重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创新融合,,使历史文脉伴随现代化变革不断延续、历久弥新。其四,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既保护好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又积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等等。让各种遗迹遗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焕发城市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作家冯骥才说过:“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对待城市及其历史文化,希望大家尊敬之、保护之、珍惜之。
(原标题:留住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