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王艾甫的半生公益史
傅伟
王艾甫(左一)给来纪实馆参观的观众做解说。
清明节,一个电话打乱了记者的假日计划——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原型、山西省检察院退休检察官王艾甫身患半身不遂。记者即刻从太原出发,驱车160余公里,来到他的家乡左权县城探望。
缘起旧货市场
王艾甫,1941年7月生于山西省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1959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班长时参加抗美援越(南),1967年提干任排长,1971年参加抗美援老(挝),1976年任探照灯营正连职管理员,1981年3月转业,1986年6月调入山西省检察院,任助理检察员,1993年6月因病提前退休。
王艾甫后半生的生活轨迹,在1996年的那个春天被彻底改变了。
1996年3月的一天,王艾甫在太原市一个旧货市场上发现了1949年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阵亡将士通知书》。泛黄纸张让他震惊了:本应存放在档案室、资料馆,或发给烈士亲属的珍贵资料,就这样流失到了民间!
王艾甫说,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拉着亲人的手,怎么也分不开了。
王艾甫用一上午时间,从浩瀚的书籍堆中挑出了四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以下简称《登记册》),一本《干部英雄事迹登记册》和一捆数量不菲的《阵亡将士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
看到王艾甫如此执着地精挑细选,精明的摊主立刻开出了3000元的高价,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差不多是当时王艾甫一年的工资,他只好把身上仅有的600元作为押金先付给了摊主,又找熟人借了2400元,买下了挑选的资料。
四本《登记册》上,记载了866名阵亡将士的信息:姓名、年龄、籍贯、牺牲时间和地点,其中最小的战士年仅18岁。还有最让王艾甫震惊的,那84份本应是发给烈士亲属、却没能发出去的《通知书》……
1948年10月5日,共和国军史上最难攻坚,费时最久,伤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打响了。直至1949年4月24日,历时6个月。
在太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约4.5万人,也就在1949年4月的那个春天,四本《登记册》和84份《通知书》在部队转移中遗失了。这些烈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黎明到来前的那场战争中,而这些烈士的身影,也许至今犹是亲人梦里人。
47年后,在这位退休检察官的带领下,他们终于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魂兮归来
为证实《登记册》和《通知书》的真实性,王艾甫走访了山西省党史研究专家杜明学。这位老人,是当年太原战役“处烈队”的副队长。那时,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掩埋烈士遗体。在王艾甫的四本《登记册》上,有111名烈士是杜明学亲手掩埋的。
《通知书》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后,王艾甫的心情却更加沉重了。让烈士英灵魂归故里的想法,勾起了他一段悲伤的回忆。
22年的军旅生涯中,王艾甫曾失去了许多朝夕相处的战友。从部队转业后,王艾甫到战友张广元烈士的家乡看望过,却因记错地址,最终也没能找到战友的亲属。手捧着84份没有发出的《通知书》,王艾甫想,张广元的家人会不会也没有收到烈士通知呢?
深思熟虑之后,王艾甫作出了一个以付出自己后半生为代价而为之奋斗的决定:帮烈士找家乡,让英灵魂归故里,为烈士、烈属,为自己圆梦。
从1996年开始,王艾甫记不清发出了多少封信,也记不清打了多少个电话。王艾甫走遍了太原市的所有烈士陵园,对每一座墓碑都认真地查看。最终,王艾甫找到了222个与《登记册》上烈士的名字、籍贯相吻合的烈士墓。
2005年6月,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王艾甫在山西省会太原展出了未曾发出去的84份《通知书》。《武汉晚报》记者汤华明参观展览后,把11位湖北籍烈士的信息记录了下来。不久后,王艾甫就接到汤华明的电话,说找到了一位叫“郝载虎”的烈士的亲属。
2005年11月8日,王艾甫将收藏的300多块银元变卖了1万元钱,到湖北省云梦县为烈士寻亲。云梦县的钟皖村,56年前,郝载虎从这里走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最终牺牲在了解放太原的战场上。从拿到84份《通知书》,到给第一位烈士找到家,王艾甫用了9年多的时间。
王艾甫帮助烈士寻亲的消息,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传遍了大江南北。截至今年5月,王艾甫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已为40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期间历经了18个春夏秋冬。
拐棍和意志撑起的身躯
2008年,王艾甫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左权县。县城西关有一座清末时期的四合院,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泰记商店情报站和军需物资转运站。王艾甫倾其所有,在此处筹建了“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辽县,今左权县,因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在此而得名)。
2009年9月27日,这座全国唯一由退休检察官个人开办、免费参观的抗日战争题材纪念馆正式开馆了。记者到达辽县抗日战争纪实馆时,巧遇左权县司法局、统计局和项目办公室的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73岁的王艾甫因半身不遂行走困难,拄上了拐棍。他操着家乡口音,给来纪实馆参观的观众做着解说。他声音浑厚,精神振奋。在近一个小时的解说中,王艾甫谢绝了别人的搀扶,为了解说的连贯,没有顾上喝一口水。王艾甫的解说声情并茂,感情丰富,还不时地和参观者交流,答疑解惑。
送走参观的人们,王艾甫才得以小憩。他把记者让进了四合院中他的办公室兼卧室的西厢房,向记者介绍了他和他开办的纪实馆的情况。
个人办起抗战纪念馆
辽县抗战纪实馆的展览分为:国耻警示篇、抗战理论篇、根据地创建篇、民主法治篇、抗战文化篇、国际友谊篇、参军参战篇、鱼水情深篇、抗战武器篇、抗战胜利篇、英烈永垂篇等11个专题,共57个展柜,68个展框。
纪实馆中的国耻警示篇,收集了由日本出版的《支那画报》、地图、书刊等资料,见证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馆藏的《支那画报》从1937年7月7日第一辑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共80册,弥足珍贵。
根据地创建篇,收集了八路军党政军和社会团体150多个单位,在辽县驻扎5年间的史实资料和辽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命令、通告、指示和通知等原件。
抗战文化篇,收集了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在辽县举办的第一期游击战争训练班的石印本讲话稿、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原型人物(辽县人)的资料、辽县人冯瑞如提出并在全太行推广的“联合校长制”,《战时读本》等资料。
参军参战篇,收集了抗战时期太行山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民兵武装——西河头民兵自卫团的资料和为支持青壮年参军,辽县人民捐款、捐物慰问子弟兵的实物收据等。
鱼水情深篇,收集了抗战时期辽县人民交军粮、做军鞋、捐钢铁、捐树木做电线杆的收据。
英烈永垂篇,收集了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辽县籍烈士,见证了辽县人民为驱逐日寇,参军参战,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壮举。
王艾甫告诉记者,纪实馆陈列的藏品,都是他用半生的心血收藏的,多为辽县抗战时期的实物、图片、资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有许多是孤品。
王艾甫热爱收藏,也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家中开办了小型家庭钱币展览馆,向国家钱币博物馆捐赠古钱币21枚,向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旧址捐赠文史资料200余套,其中大部分是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向太原钱币陈列馆捐赠了包括上党银行发行的纸币在内的多件文物,向太原市阳曲县抗战展览馆捐抗战实物5件,向自己的家乡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捐图书两万五千册。王艾甫还开办了中国历代钱币展览馆,分别在太原和左权举办了《红色记忆——抗日战争图片展览》,并出版了同名图书。
王艾甫说,纪实馆展示的是抗战时期辽县普通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许多群众在这里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每一件藏品中,都有一段真实精彩的故事,与辽县的家家户户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左权县许多民众都慕名而来,认真观看展览,在抗战烈士墙上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山西省检察院的退休老干部、左权县检察院的全体干警,都来参观过。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刘伯承将军的儿子刘太行、陈赓将军的儿子陈知建都曾专程来参观纪实馆。
据不完全统计,,纪实馆从2009年开馆以来,接待观众达35万余人次,有时一天接待300余人。凡是团队来参观,都是王艾甫亲自担任解说。对他来说,一天解说3到5场,是常有的事。开馆4年多来,听王艾甫解说的观众超过10万人次。
变卖私人藏品做公益
王艾甫是一位没有工资和补贴、还要为每天的开销筹款而奔波的馆长。记者了解到,纪实馆聘用了3名工作人员,其中1名门卫和两名解说员,每人每月的800元工资都需要王艾甫发给他们。纪实馆每年用于员工工资、场馆水电费和维修费等费用超过10万元。这些只靠王艾甫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无奈之下,王艾甫不得不靠变卖自己的藏品来维持。
王艾甫开办纪实馆的同时,家中却出现了雪上加霜的状况:王艾甫的儿媳妇患严重心脏病,几年前去世了;他的儿子没有正式工作,给王艾甫在纪实馆做帮手的同时,还要照料8岁的孩子;王艾甫的女儿身患淋巴癌,一边治疗,一边还得在太原照顾年迈的母亲;王艾甫70多岁的老伴,每天驼着瘦弱的身躯,在小区拣拾废品贴补家用;王艾甫本人却因全身心地忙碌于纪实馆的接待工作和资料整理,不幸倒伏在了案头,几经治疗,保全了生命,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严重的脑血栓后遗症。
经受住了家庭成员一场场变故带来的严重打击,王艾甫拄着手中的拐棍,重新站立了起来,依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采访结束时,王艾甫深情地对记者说,我为烈士寻亲和办抗战纪实展览,是想让自己收集多年的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拥有更大的价值,提醒自己和他人牢记历史、不忘责任、传承遗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讲话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王艾甫有一个宏大的计划:用自己收集到的1.8万余名烈士名录,在自己的家乡、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左权县修建“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墙”,以缅怀烈士英灵。王艾甫说,这项工程,在努力争取政府支持提供土地的基础上,资金预算超过100万元。他打算继续变卖自己珍贵的藏品,来筹备所需资金。
记者问王艾甫:“您的藏品,百年之后,是要留给子孙吗?”王艾甫含笑作答:“家财万贯,一日只吃三餐;大厦千座,只需六尺睡床。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的藏品,现在能发挥些作用,岂不更好?到我身后,会把藏品捐给国家、社会或公益事业,不留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