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前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上一篇  下一篇

-- 评论 --

版次:[ A09 ]

记住抗日英烈是对历史负责

——写在12·13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2)

刘根生

    12月7日上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开展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建小广场举行。新馆展厅面积6000多平方米,以“胜利”为主题,展出文物6200多件,历史照片1100多幅,影视片130多部,历史人物、事件和档案共195个。新展厅中有处场景格外醒目:“老兵记忆——我们胜利了。”电视里播放着14位抗战老兵的形象影视,其中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兵各4人,国民革命军老兵6人。

    南京保卫战阵亡了多少位中国军队中高级军官,在历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现在,终于有了定论。南京市方志办特约史学研究者胡博及本地多位专家,利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史档案,撰写萧山令、高致嵩、李兰池、罗策群、易安华、朱赤、姚中英、谢彩轩、司徒非等抗日英烈完整生平,出版了地情资料书——《南京抗日英烈地情资料实录》。其间经过各类史料对比考证,确定了南京保卫战阵亡中国军队中高级军官为47人。其中,萧山令等少将8人,蔡如柏等上校17人,钟崇鑫等中校22人。去年12月7日,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还发布了1937年南京保卫战阶段烈士名录统计结果,共4304位烈士,较此前普查名单新增148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突出“老兵记忆”,努力发掘史料确定抗日英烈名录,都鲜明地昭示:我们将永远铭记抗日英烈。

    马格利特在其著作《记忆的伦理》中说:记忆是一种伦理,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与伦理有关的责任。伦理是行为准则和规范,更侧重于维系和履行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胞之间关系及责任。记忆意味着“特别在乎”,关爱和责任就源于记忆。记住抗日英烈,就是在尽这种伦理责任。

    马格利特还论述了“历时记忆分工”,意即后代人从前代人或再前代人那里获得记忆本身,也是份责任。如果当代人拒绝从前代人那里获得历史性记忆,,就可能从根本上断绝了集体记忆。这意味着,对于今人尤其是对于今日南京人而言,记住南京抗日英烈,也是在履行“历时记忆分工”,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对传承英烈精神负责。

    报道称:在《南京抗日英烈地情资料实录》中,很多史实是从档案里首次挖掘考证出来。比如上校处长陈节。南京保卫战打响后他对士兵说:“吾宁死于大南京,不复再退矣!”1937年12月13日,在尧化门中弹阵亡。比如中校参谋钟崇鑫。在南京保卫战中,他牺牲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时年32岁。因资料披露,钟崇鑫英烈名分也得已被确定。这又启示我们,历史记忆既要重“再现”,又要重“发现”。前者重在用已有史实发言,用已有人证物证说话,后者重在挖掘发现新史料,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使所有为民族兴旺作出贡献牺牲者都得到应有肯定,给人以新启迪和鼓舞。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更加自觉地履行集体记忆伦理责任,既重“再现”又重“发现”,从抗战史料中更深切感知“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构建起牢固精神底座,我们方能带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