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9日晚,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总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但另一份慰安妇档案遗憾落选。(2015年10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令人欣慰。然而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只能说是任重道远,还需警惕一些错误认知,比如既然“申遗”成功,就可以松一口气,不必再高喊保护历史档案;又如过分看重档案的“记忆”功能,忽视南京大屠杀本身的意义。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不能止于“记忆”,还应当走得更远、更有意义,才不辜负这份档案的价值。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以及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令人类历史黯然,令世界文明蒙羞。作为记录日本侵略军暴行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承担着“记忆”功能,而这份档案成功“申遗”,无疑证明其历史价值,值得被全世界人民“记忆”。但是这个“记忆”不仅在于牢记屈辱的历史,更在于通过“记忆”,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只是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普通人的“记忆”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点,但是也存在选择性遗忘等特点。如今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这份档案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是属于世界的历史记忆。然而普通人的“记忆”尚且出现选择性遗忘,那么我们同样还要警惕世界的“记忆”可能被遗忘,或者因为无人问津,或者因为某些人矢口否认。因此,我们还需开发和利用“记忆”,只为避免选择性遗忘,只为时刻牢记“记忆”。 

  由此看来,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只是兑现了档案的部分价值,还需用心发掘档案的全部价值。这要求我们借助“申遗”成功的有利契机,推动档案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促成更多公民认知南京大屠杀事件,,铭记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也要求我们不仅限于保护文字、影像等档案,还要更加积极地保护南京大屠杀实物、遗址等,不止于记住文字、影像,更要用心去触摸历史。这还要求我们积极总结“申遗”经验和教训,推动更多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让更多中国历史记忆转化为世界历史记忆,时刻抵制遗忘。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不止于“记忆”,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功固然可喜,但是成功之后还需肩负起更加艰巨的使命,让“记忆”长存,需要用心保护,更需要开发和利用。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陈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