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产,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记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他叫张用宪,他踏遍了宿迁市的每个乡镇,行程5万多公里,找到了4237棵古树,写就了7万字的《宿迁古树名木志》,手绘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亲手救治了江苏名古树“项王手植槐”。2019年,他又亲手救治了周总理故居的一棵名木“观音柳”……
张用宪在查阅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1960年,张用宪考上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张用宪被安排到云南丽江黑白水林业局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尽管身处密林区,但他在苗木培养、如何提高存活率等研究上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大小兴安岭到云南丽江再到家乡宿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让他对各类树种的分布和习性了如指掌。面对新兴发展的城市,1998年退休后的张用宪不甘寂寞,义务做起了古树保护工作。
白天寻访、晚上做笔记,耗时3年,骑坏了四辆自行车,行程5万多公里,找了4237棵古树,张用宪终于写就了7万字的《宿迁古树名木志》,手绘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在张用宪家的相册集中收藏最多的就是各类树种的照片,每一张都有他寻找古树的故事和艰辛。
张用宪整理的宿迁地区的草木书籍。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宿迁市项王故里景区里的镇园之宝是项王手植槐,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棵树是当年项羽16岁离开家乡之前种下的,是西楚文化的重要象征。2001年底,张用宪发现项王手植槐从枝梢到树干有一半枯死,他忧心忡忡。为了给项王手植槐“治病”,他早出晚归、行程5000多公里,多次自费到北京和南京向林业专家请教,修改完善复壮方案10余次。方案敲定后,张用宪坚持每天去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对项王手植槐进行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喷注复壮素等工作,复壮后的项王手植槐长出了新的枝叶、重新焕发了生机。2009年他向政府提出《关于邀请专家商榷项王手植槐干形修复及西枝支撑防断的建议》,并从2010年起开始培育子代项王槐。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2016年年初,6株项王手植槐子树被成功培育。
项王手植槐。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年,张用宪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总理故居,发现故居院落里一棵省级二级保护古树、树龄逾百年的观音柳歪斜内腐严重。当即,他就产生了抢救修复的想法。回到宿迁后,他立即着手撰写关于抢救修复周总理故居观音柳的建议方案,得到了淮安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且专门安排园林部门工作人员来到宿迁拜访张老,商讨救治方案。张老和他的团队多次赴淮安现场仔细检查观音柳病情,制定出了救治修复方案,并通过了省级林业专家团队的审定评估。目前,张老和他的团队正在周总理故居开展救治修复工作,这棵周总理先人植下的观音柳不久即将重新焕发生机。
周恩来总理故居内的观音柳。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爱绿护绿的故事在张用宪的生活中不胜枚举。看着城市中的古树名木焕发出新的生机,张用宪说,这些古树中凝结的是一方水土的历史和文化,自己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古树、一株植物,更践行着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张用宪在检查古树枝叶。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用宪退休后,不仅投身于古树保护行动中,还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和老年大学教学的工作中。自1995年起担任县级宿迁市关工委科普宣讲员,至今他仍担任宿豫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市区老年大学特聘教师。二十四年如一日,无论怎么忙、身体状况如何,他都绝不放弃每一次宣教的机会。如今已82岁高龄的他,每次宣讲前仍然坚持围绕主题,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每次他的宣讲活动都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广大听众。他结合宿迁本地乡情,自编教材约30万余字,在传播保护环境理念、唤起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爱绿护绿、保护环境意识的同时,他还积极宣讲革命故事和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爱国爱家”的爱国主义情怀。截至目前,张老累计宣讲约8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30余万人次。
张用宪在校园活动现场。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用宪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搞林业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保护绿色。你的初心选择了干这行,这就是你的志愿。所以,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这个工作。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林业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