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东宁县大城子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共发掘165平方米,特别是秋季发掘了一座相当完整的房址。

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 双柱耳陶罐

1972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东宁县大城子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共发掘165平方米,特别是秋季发掘了一座相当完整的房址。197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在东宁县大肚川公社团结大队所在的团结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总面积达1300余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下层共发现房址12座、灰坑2个,出土大量遗物,并有铁器。这类遗存起初被称为“大城子——团结类型”,后来被命名为“团结文化”。

团结文化主要分布在图们江、绥芬河流域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以柱状耳陶罐和烟道式火炕最有特色。从出土的五铢钱来看,遗址年代距今约2000年。

省博物馆馆藏的柱状耳陶罐大多以两边呈对称状的双柱耳陶罐居多,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多敞口,有的口沿作明显的折曲。器壁较厚,陶质粗糙,胎土还夹杂有砂粒,均手制。陶罐烧制火候普遍不高,多呈灰褐、红褐色。器表略为抹光,但多不甚平滑,素面陶占绝对统治地位。

团结文化的典型陶器除柱状耳陶罐以外,还有圆台形高圈足的豆或柱把豆,多孔或单孔的甑,流行敞口或微敛口的盆、碗、杯等。磨制石器工具仍有存在,包括斧、刀、镰、镞、矛。骨器甚少见,铁工具已出现。已发现的房子均为长方形或近方形的半地穴式住房,有的有斜坡门道,有的没有门道。

从《三国志·东夷传》的记载来看,两汉时期,在长白山以东沿海地区有一个民族集团——沃沮。团结文化无论在时代上和地域上都是与《三国志》记载的沃沮相合。所以有学者认为该文化就是《三国志》中提到的沃沮的遗存。(黑龙江省博物馆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