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群芳,一个普通的名字。但名字的主人在27年前干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1990年4月10日,还是大桥中学一名初一学生的她,把积攒多年的5元零花钱,捐献给了正在筹资兴建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和钱一起寄出的信中,于群芳写道:“我想,我作为嘉兴市民的一员,也应该出一份力。”
27年过去了,可能有很多人记不清这个小姑娘的名字,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人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她。“虽然她捐的钱不多,但是意义很大。”南湖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李允表示,于群芳的这一自发举动,牵出一场嘉兴全市范围内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
这次持续了近一年的捐献活动,从1990年跨越到1991年,参与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的嘉兴市民超26万人,收到了市内外为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捐款320万元。
1991年6月25日,由嘉兴人民捐资建造、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在南湖东岸落成并对外开放。
穿越27年的一次温暖回忆
这是一个下着小雨的上午,初冬的空气有点干冷。于群芳自卫校毕业后,一直在嘉兴市第二幼儿园当保健老师。
“多年前做的一件小事,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记得。”27年后的今天,在嘉兴市第二幼儿园的保健室内,提到当年捐款的事情,于群芳说完全是凭“心”而做。
回忆当年,于群芳只记得每当烧晚饭的时候,家里的广播会播放一些新闻,当时有一则倡议,号召广大党员、各界人士出资出力在南湖之滨兴建一座南湖革命纪念馆。
“那个时候的我都没有去过南湖,突然就跟我妈说要捐款。”于群芳说,当时她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平常也没有零花钱,但每次买笔、买书等文具用品剩下来的钱,父母都允许他们留下,“我用旧毛线编织了一个袋子,把这些几角几分的零钱积攒了起来。这一袋零钱,数一数,5元还不到,我跟妈妈换了一张5元面值的。”
当晚,于群芳就写信、寄钱。家里没有适合写信的纸,她去叔叔家“借”纸,拿了一张写有“嘉兴市中华化工总厂”的信笺白纸给嘉兴市广播电台写信。
“我也不知道信应该写给谁。当时想,反正是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信就寄给广播电台,让他们帮我转交。”于群芳说,当时她不知道信里不能夹寄钱,只是在信封上写了“编者(同志)收”,寄信人地址姓名栏写的是“本市大桥中学于缄”。
这封信寄出后,于群芳就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等到有一天,镇里的宣传干事来学校找她,把她吓了一大跳。“我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等看到了那封我写的信,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起当时的情景,于群芳告诉记者,当时电台、报社的记者找了很久,才找到了她。
27年来,每一次来采访她的省内外媒体记者都会问她一个问题:“当年你还是初中生,家境也不是很好,为什么会把积攒的所有零花钱捐出去?”
于群芳的回答是:“因为我是嘉兴人,我对我的家乡有感情。”
此时在记者面前的于群芳已步入中年,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对自我的理解更为透彻。当记者再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她说:“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是党带给我们的。虽然当时我还是一个孩子,但我内心充满感恩。”
于群芳说,她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他们那辈的事,生活不仅清苦而且还过得提心吊胆。在抗日战争期间,奶奶生活的小镇也遭到了日军的侵扰。“日本人用枪把在奶奶家的门上凿出了一个洞,一家人吓得不得了。”除了奶奶所讲的故事,父母也会讲讲自己小时候生活的艰辛,“他们总说我们这一辈的生活有多幸福,而我也觉得自己的生活挺美好的。所以,当我提出要捐款时,父母不仅不反对还很支持。”
1991年6月25日,南湖东岸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当时捐款100元以上的个人,名字都一一刻碑铭文。
作为第一个捐款者,于群芳的名字并没有刻在碑上,因为她的捐款金额只有5元。“后来我知道只要捐款100元就可以把名字刻在碑上,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再去补捐95元。”但令于群芳感到意外和激动的是,她当年写给广播电台的信被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
2006年,在南湖的南岸,一座规模10倍于老馆的新馆奠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年的6月26日下午,当时已为人母的于群芳揣着500元来到南湖革命纪念馆,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捐了这笔钱。500元,是于群芳当年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于群芳的名字没有刻在碑上,却刻在很多人的心里。
南湖儿女红心凝聚一座信仰丰碑
时隔27年,一幕幕感人瞬间依然清晰可见。
1990年4月,陈伟桐等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党员、各界人士发起“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倡议,初中生于群芳、盲人中医师朱丽华等率先捐款的榜样力量,激发了嘉兴人民对建馆的热忱,全市12个单位共同发起“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在此感召下,一次由下而上民众自发捐款的行动在嘉禾大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引发了此后26万多人捐款的壮观场面。
一对年轻的父母,把原本置办儿子周岁生日喜宴的100元钱,再添上7.19元(寓意儿子的出生日期),以儿子的名义捐献;小学二年级学生薛亮手捧大肥猪储蓄罐来了,把从幼儿园就开始储存的零花钱全部捐献;嘉兴绢纺厂退休女职工林晓秀把调级以后补发的120元工资送到筹建办;海宁市盐仓海涂朱国尧等4位养猪农民为了“表心意”,共捐献650元……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捐了100元。当时,我们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到100元。”南湖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董世明告诉记者。
当时被抽调到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委会负责接收捐款的查文,现在已退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些镜头依然清晰可见。她记得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小学来了400多名少先队员,他们献上了用零花钱和收集废品换得的钱买来的400多块红砖、267.12元款额,并一一在红砖上写下了自己的誓言。
“全民‘献礼’的盛况历历在目,我每天都被感动着。”查文说,个人踊跃捐款的同时,南湖畔的企业也慷慨解囊,家具厂捐来各式家具,钟表厂捐献特制大钟,海鸥电扇厂捐了电扇,冰箱则是益友牌的,“记得当时有个钢管厂捐了价值5000元的钢管,我就跟着他们乘船去提货。”
除了捐钱、捐物外,来义务劳动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查文记忆中的一个场景被《嘉兴日报》记录了下来:10月14日一清早,一支身强力壮的队伍到达南湖渡口,参加义务劳动……这支由浙江钟厂42名干部职工组成的义务劳动突击队,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1点,在挖掘大树桩过程中,连2厘米粗的麻绳也被拉断了,不少同志的手掌磨出了血泡……
“还有一个80多岁的建筑工程师,写得一手好楷书,我们找他帮忙写纪念馆的照壁,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他写了3遍,写完后还亲自趴在地上在石碑上描。我看到他右手的中指都起了茧。”再忆当年的人和事,查文依然语带深情。
1990年发起“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市内外为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捐款320万元,其中个人捐款占45%以上;参与捐款的人有26万多,捐款在100元以上的个人有1870多人,捐款的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92.6%,单位捐款5000元以上的有260多家。
年龄在变,身份在变,但南湖儿女对党的那份热忱不会变。2006年,在又一场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查文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面孔:曾经的初中女学生于群芳捐了500元;当年以残疾人名义捐了116元的朱丽华,这次以党员的身份捐款1万元……
“我记得有位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来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她捐了300元代表的是三位老党员的心意,一位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爱人,一位是后来携手但已过世的丈夫,还有她自己。”查文说这些往事让记忆变得温暖,当年最终筹得捐款1062万元。
大事记
1959年,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正式成立,馆所借用湖心岛古建筑;
1985年,邓小平同志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1年,南湖儿女踊跃捐款,筹得款项320万元,一座党徽造型的纪念馆在南湖东岸拔地而起;
2007年3月,列为浙江省红色景区建设一号工程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工程开工建设,嘉兴人民为新馆建设再捐1062万元;
2011年6月30日,在建党90周年之际,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