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报人贺捷21岁亲历长江日报创刊,一直工作到从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离休。谈起当年这张报纸的初创岁月,82岁的贺老神情激动,记忆清晰。

  编辑记者没工资

  “当年长江日报的编辑记者没有工资,实行的是供给制。”

  贺老回忆,那时武汉刚解放,经济紧张,报社的工作人员每年发两套衬衣裤、两套制服,两年一套棉衣,一个月一块肥皂、两张电影票,抽烟的人一月一条“大公鸡”香烟,两年一支关勒铭自来水笔。吃饭到食堂,,大桶的米饭,大桶的面条,大瓢舀菜。“一心就想着办报就是干革命,并不想着要多少钱。”

  回复每封群众来信

  “我们当年的办报方针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群众来信、来稿、来访,半点都不能马虎。”

  编辑对通讯员非常恭敬。通讯员来报社,一出现在办公室门口,编辑老远就起身相迎,谈完事后要送到大门口。对于群众来信、来稿,要做到“件件有下文,事事有着落”。贺老说,“我一进报社就在要闻版当编辑,对每一封群众来信都是亲笔回复。”

  全报社只有一辆自行车

  贺老介绍,长江日报创刊时,整个编委会仅有一部吉普车,采编人员只有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为跑中南局的记者林钢专用。

  “那时大家外出采访全凭两条腿,有一次我和摄影记者赵彦章一同去阳新县采访,也是步行去的。”

  一次错误终生不忘

  1950年2月,新华社通知全国党报,2月15日统一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4幅照片:毛泽东、斯大林、周恩来、维辛斯基,下面配发中苏友好公报。

  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的照片大家都没见过。大家好不容易从资料室里找到一张标注“苏联外长”的照片刊发了。

  不料见报后第三天,报社接到新华社通知: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的照片搞错了,长报上刊登的是已去世的前任外长照片。

  “那真是个超级大教训呀。”贺老摇头低语,“报社领导熊复、陈楚同志为此登报检讨。从那以后,我对照片说明格外注重,每一次都写得非常详细,并留备份。” 

  勿忘老战友

  我们向贺老问起当年中南局长江日报老报人现状,贺老沉思半晌后说:“当年的编委会成员现在只剩有黎辛同志健在。在北京的还有绿原、罗惠夫妇及林钢、陈陶、陈牧、肖羽等人,在河南的有王琪,在广州的有赵君谋。”

  而在武汉的,还有李白超、耿维海、崔葆章、潘昌志、田福宜、刘清澜、易荃芬、刘武畴、俞衡、谭冰心、贺瑜莉、姜梼龄等健在。从本报离休的有赵彦章、梅村、胡瑾。

  “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意气风发,如今已垂垂老矣!”提起故人,年过八旬的贺老感慨万端,他寄望今日长江报人,勿忘前人开拓之功,将走过六十年的长江日报大旗,永远扛下去!

  记者王永芳 余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