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盈城惠民生 台州都市网

图为2月16日,市民正在博物馆参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更加强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则给城市注入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去年,我市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一座座文化场馆,一场场文艺演出,润物无声,播撒着文明,生动诠释着公共文化服务为民、惠民的深刻内涵。

夯实设施网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精美的大型编钟、古朴的兽面扉棱尊……2017年1月,一场流光溢彩的主题青铜展在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得知展览消息,喜爱文物的颜文逸第一时间从温岭赶了过来。

“以前,只有在书本里或者电视上看看曾侯乙编钟的传说,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近距离目睹这些青铜器。”颜文逸说。他是第三次来到市博物馆,每次来,总有不同的惊喜。

去年7月12日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台州市博物馆位于市民广场西北侧,馆内建筑面积近12500平方米,总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博物馆共分四层,一层是临时展厅,用于引进国内外精品特色展览;二层为“山魂海魄”厅,诉说着台州古老的历史文化故事;三层安排的是“大地情怀”厅,陈列着台州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层则为民间收藏专题展厅。它的建成开馆,标志着我市馆藏文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不仅填补了台州撤地设市以来没有市级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成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城市文化品位的崭新窗口,同时也为繁荣发展台州文化事业,补足我市文化发展短板,为早日完成台州“十三五”三大历史任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博物馆于去年7月1日试开馆,开馆仅仅两个月,市博物馆就接待参观者达16万人次,目前已累计接待观众35万人次。这些数字,也从侧面反映了市民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渴求。

“在博物馆里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台州历史,不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更能增强他们的对家乡的归属感。”市民何女士说。开馆不久,她就带着孩子来到博物馆参观。

“我觉得,这里不但是了解台州历史的地方,也是帮助我们放大眼界的一个窗口。”颜文逸告诉记者,每次出去旅游,他都会去逛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最好的地方。他表示,期盼着能有更多的藏品和展览进驻市博物馆,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类似于博物馆的文化场所出现,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去年,在2015年度全省各地市“文化发展指数”绩效考核中,我市排名第三,多项指标均实现成倍数、超常规增长。如人均观看电影、艺术表演和文博展览次数同比增255%,进入全省前列;各类公益演出场次增85%,排名前移至全省第5;版权作品登记量增624%,位居全省第5;图书馆流通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每万人拥有电影银幕数,同比分别增长263%、47%和35%,均较大幅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在飞速增长,像颜文逸这样不同文化领域的爱好者比比皆是。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关键的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公共文化设施则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最主要的载体。

放眼台州大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不断建设完善:市文化馆完成改造,新增开放区域1600平方米;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已完成项目招投标;黄岩、玉环、天台、仙居、三门等地均已落实图书馆改建(新建)计划;台州当代美术馆基本建成,台州乱弹剧团(场馆)改扩建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黄岩文体中心已经结顶,温岭市博物馆正在施工建设,临海文化综合体、天台图书馆已确定选址,三门大剧院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仙居城市文化综合体启动设计招投标……一个个项目,为推动公共文化发展聚集了新动能。

探索“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农村文化礼堂蓬勃发展

三门县亭旁镇芹溪村文化礼堂,不仅有数字文化广场、文化讲堂、文化长廊,还建立了村史馆,全面展示村里的发展历史。目前,通过增加免费wifi服务、户外视音频播放设备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全市已有近40家村级文化设施升级为与乡镇文化站实现网络互联、活动互通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眼下的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了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

如繁星点点的农村文化礼堂,点缀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近三年多来,我市坚持“文化地标、精神家园”准确定位,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10家。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市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68家,完成2016年省定任务的197%,建成数居全省第一。

让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的“战斗堡垒”,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成为了我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得着力点。为此,我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扩面提质抓实效,着力提升文化礼堂服务力影响力凝聚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再次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将任务明确分解到各县(市、区)。制定出台了《市委办、市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十二有”考核评价办法》两个重要文件,从制度上完善了我市“建管用育”一体化机制。

实现文化礼堂的常态化利用,是实现“建管用育”一体化模式重要一环。我市各地纷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仙居实行“菜单式”配送服务制度,建立草根讲师进村坐堂机制,实行“驻堂讲师月月讲、协作区走亲季度讲、民间名嘴领衔年度巡回讲”,推动文化礼堂服务常态化。玉环借力文化讲堂,组织村内党员、村民代表、老干部等村民自由选择由妇联、文联等部门组织的健康知识等主题讲座,提升文化礼堂使用水平,并在文化礼堂运营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深受农村妇女、儿童喜爱。

创新服务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层出不穷

学生时代的王洪方有一个梦想:家门口能够有一座图书馆。平时酷爱读书的他,在大学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然而,或许是工作忙碌,或许是还要顾着家庭,工作以后的王洪方,去图书馆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自己空闲了,图书馆的闭馆时间也到了,这让王洪方很是苦恼。

2013年2月4日,位于台州市图书馆一楼东北角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对外开放。这是我市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年24小时全天候开门,无需人工服务随时借还……它的出现,让王洪方欣喜异常。而去年4月23日,王洪方更是惊喜地发现,自己居住的小区门口,多了一家自助图书馆。

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景隆公馆南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我市第一个馆外市民书吧。它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容纳2万余册图书,拥有近50个阅览位,24小时全天候对外开放。书吧设有自助办证机与自助借还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全部由市民自行管理。

“在这里,文化越来越亲民。”王洪方说,它打破了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来此借阅图书;它还是一个“文化驿站”,让全民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去年,我市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20家,完成率达到了100%。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架起文化机构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桥梁,让服务变得更加精准。它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便利阅读的需求,又有利于推进文化场馆社会化运作和公众自治模式的形成。

无独有偶,去年“台州文化云”顺利完成招标,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呼之欲出。

“台州文化云”是全国地级市首家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它在原来传统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能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VR技术、全息投影、录播系统……这些最前沿的互联网技术将会全面地应用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更为关键的是,它将突破原有的信息孤岛,打消信息的不对称,集场地预约、线上展馆展示、培训、活动预约、场馆预约、公共文化咨询等一身,方便群众获取公益活动信息。可以预见,公共文化服务建之有据、用之有法、管之有道,将给公共文化发展带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