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促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刘玉珠在提交的发言中说。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年中央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唤醒国民触摸历史温度,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对于一个村镇来说,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感受地域风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刘玉珠说,6年来,让文物活起来已蔚然成风,转化为全国文物系统的工作理念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做好文物活起来大文章,这一基本判断既是重大机遇也是艰巨挑战。
如何更大力度促文物活起来?对此,刘玉珠表示,要运用互联网高新科技,大力促进文物活起来。他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持续推出文创项目,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融合,给古老文物赋予了新活力、插上了新翅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文物局加强“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建设,通过虚拟化的“云展览”集中整合各地博物馆资源。春节期间,全国文博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抗击疫情,虽然不能对外开放,但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动漫、游戏、VR、AR等信息技术,向公众提供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沉浸式体验服务。据统计,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1300多家博物馆开放网络、微信、微博等在线展览。“今后,随着5G、AR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数字观展、线上观展的方式将日趋常态化,很多观众将选择在家观展游览,足不出户欣赏文物精品。应当看到,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需要及时总结梳理,顺应发展趋势,更加凸显高科技在促进文物活起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刘玉珠说。
刘玉珠表示,要发挥文物资源的特殊优势,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兼具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既超越时空又超越国度,既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民意接受度高。文化遗产合作生动、直观,可以为政治、经贸关系注入文化活力,提供韧性支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离不开文物活起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内外融通。对内,要深入挖掘阐释文物的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发挥教育启迪引领的作用;对外,要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刘玉珠表示,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根据中央有关部署,2020年,国家文物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研究起草关于促进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政策文件,服务国家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总结近年来文物合理利用实践经验,并对新时代文物合理利用进行部署。该文件将着眼于解决制约促进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机制性障碍,找差距、补不足。比如,目前还存在文物价值说不清、保护做不实、利用跟不上,交流不多、沟通不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缺乏协调联动机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刘玉珠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各层面增强合力。应重点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中央层面要有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路径和分工,持之以恒协调各方综合施策,加快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把中华优秀文化、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发展路径展现给世界。三是大力探索和挖掘利用文物资源优势,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经验,把资源转变为资产,把一件件“物”变成可触、可视、可想的作品。四是建立专门的主责机构负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