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瓷片承载文化收藏难以发家?
瓷片承载文化收藏难以发家
瓷片承载文化收藏难以发家
瓷片承载文化收藏难以发家
文、图/记者金叶
俗话说:“纵有家财万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流传甚久且看似玩笑的话,似乎在近年来的古陶瓷市场中得以验证:在澳门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官窑古瓷片镶白金项坠,拍出了70多万元人民币的惊人价格!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瓷片的收藏价值?其价格飞涨的背后是否有炒作的成分?本期品味,我们请来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古陶瓷鉴定专家 孙欣——
瓷片数量巨大 不可能价格暴涨
中国的制瓷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瓷器烧制、贸易运输,还是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它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记录了当时关于瓷器材料、工艺以及众多文化、美学、历史的信息。通过残器的切面,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胎的结构、釉的横切面,这是比研究完整器更好的一条了解瓷器工艺和技术水准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瓷片不仅有收藏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常而言,越完整的瓷片收藏价值越高。比如带有底足、上面有口、中间有腰的残器,也属于瓷片的范畴,这种接近于完整器的瓷片就比普通瓷片更有价值。因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残片推断出完整器的原貌,信息含量更高;而官窑瓷片又通常比民窑瓷片更具有收藏价值。这几年元青花非常火,其瓷片也颇受追捧,一个巴掌大的元青花瓷片现在的市场价位可以达到上万元。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也有收藏价值,但总体而言不如景德镇的瓷片。因为后者的纹饰相对复杂,美学意义和研究空间更加丰富。
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上,一件完整的瓷器对于很多藏家而言可望不可即,所以很多收藏者可以从收藏、学习瓷片入手。瓷片数量多、价位低,又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信息。不过,瓷片不是完整器,不能表达完整的纹饰美和器型美。如果长期致力于此,那藏家的审美也必然是残缺的,很难领会到瓷器的完整之美、终极之美。就像学数学一直在练习加减法,不学习微积分,收藏和研究水平都很难上一个层次。
在瓷片收藏方面,近些年还有一个趋势:把瓷片进行打磨加工或适当地装饰,以瓷片饰品的方式推向市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风闻有的瓷片饰品能卖到几十万元?我认为这种事情不太可信,或者应该只是偶尔的特例,它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在市场上无法具有生命力。
瓷片就数量而言,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我们有那么悠久的制瓷史,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深埋的窑口尚未被发掘。从这个意义上说,瓷片无法和瓷器相比,虽然其身价应该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稳步上扬,但不可能暴涨。
我想,瓷片收藏实质上是一个庞大而流动的领域,以后会有藏家不断进入这个领域,也会有成熟的藏家不断离开,进入到更加高级的收藏领域。
著名瓷片藏家 曲永建——
只有稀缺的精品才有升值空间
从1997年开始的大概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收藏瓷片的“黄金年代”。现在全国上下,南京、西安、杭州、北京等几个历史上做过古都的地方,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瓷片收藏圈,但纯粹为了研究瓷片而搞收藏的人比较少。我也不建议后来者如此,毕竟现在瓷片已经过了收藏的“黄金年代”,出土数量少,价位又比较高。如果只是为了研究瓷片,借助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更省事;还有很多收藏瓷片的人,是为了了解更多的瓷器知识,这倒是正确的思路。将瓷片作为学习标本来研究瓷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就好像解剖学之于医学,素描之于美术,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这几年,还有一些人是从期待瓷片升值的角度进入瓷片收藏领域的,那就必须得收“精品”。什么是“精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有断代意义,同时存世量少,总结两个字:“好”和“少”。如果用目前的市场价位来衡量,那万元以下的几乎没有收藏价值。而从市场的价位来看,“普品”这几年的价位大概是每年涨10%左右,“精品”大概是3年就能翻一番。
虽然这几年瓷片收藏逐渐为人所关注,但出土的数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了;而且市面上假瓷片的数量很大,几乎和瓷器一样,占到了90%以上。
现在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瓷片进行装饰,镶嵌钻石珠宝,当做饰品来销售。这就更加难以鉴别瓷片的真伪了,除非是瓷片被包起来之前先找人鉴定。而且做饰品对瓷片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得有比较完整的图案,是在不完整中寻找某种程度的完整,满足这种条件的瓷片并不太多。所以,瓷片升值潜力是有,但不会涨到惊人的地步。
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 任志录——
瓷片藏家文化情怀更高
收藏瓷片并不是这几年才刚刚兴起。虽然说“古瓷毛边不值钱”,但同时也有一句更有名的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瓷片当中的精品具有收藏价值是有共识的。
如果是考古发掘的瓷片,层位关系比较明确,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是承载着当时、当地许多文化信息的考古资料;而民间收藏的瓷片,在这方面会比较欠缺,因为获取渠道比较随机,所以很多重要的信息都遗失了。收藏者当然可以说自己这个瓷片出自哪里,但从考古的角度来看,不够严谨,可信度不高。
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兴土木的历史阶段。许多遗址、窑址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但考古工作者人数有限,不可能“处处俱到”。所以相当一部分瓷片流散民间,一些民间藏家做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他们的工作对我们考古工作者认识某一地区的文化情况还是很有帮助的,对我们的考古工作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我在平时也接触过一些瓷片藏家,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和很多瓷器藏家比较关注“经济回报”有所不同,这些瓷片藏家文化层次、文化情怀显得更高。毕竟,对于残缺的瓷片,如果不是真的喜欢、真的对乡土文化、对陶瓷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长久地在这个收藏领域里坚持下来。
瓷片收藏这几年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市场价位也的确有比较大的提升,但主要局限于“精品”。一些比较大的瓷片——比如缺失了一个角的碗,如果又是出自一些比较重要的窑址——比如杭州的官窑,现在的市场价位能卖到几十万元也不奇怪。不过,大部分的瓷片还是出自民窑,比较普通,最便宜的几十元钱也有交易。我想要强调的是:瓷片收藏好了,的确有意义。不仅对考古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对于藏家个人而言,也是了解瓷器的入门手段。但千万不要通过对古代遗址和窑址进行盗掘的方式来采集瓷片,因为这是破坏文物的行为。
著名文物鉴赏家 赵自强——
瓷片“水”很深
切莫贪便宜
我自己也收藏瓷片,因为做研究,瓷片是很重要的标本资料。而我的亲身体验是:瓷片这几年确实越来越贵了。特别是宋代几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又特别是官窑当中一些带彩的,比如成化瓷的瓷片,现在要一万多元一片。过去,这个价钱都够买一个完整器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瓷片,这其中不少人是因为买不起完整器,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只是想找个精神寄托——拥有不了心爱的瓷器,拥有一片瓷片也好——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如果是追求所谓的升值,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收藏瓷片,毕竟它不是完整器,继续升值的空间不是没有,但是不大。
人们对瓷片还有个误解,总认为瓷器虽然假的多,但瓷片不会有假。如果说早几年,这个看法还基本可以成立,但现在不行了,假瓷片其实非常多。我前几天去湛江帮一个藏家看过,他花不少钱买了一些汝窑的瓷片,但结果全部都是新仿的。现在,藏家都知道汝窑的完整瓷器特别少,全世界就那么几十件。一些假的汝窑瓷如果以完整器的形式去卖,完全没有市场;但如果砸成几十片,再随便编个故事,冒充汝窑瓷片卖,倒能卖出不错的价钱。这也让我很担心:有一些藏家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收藏瓷片的,可如果一不小心收到假的,而且以假瓷片的信息作为以后收藏的参考数据,那就麻烦了。
所以提醒藏家:和瓷器的收藏市场一样,瓷片的“水”也很深,不要只是因为便宜就贸然入手,还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做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