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的特点是针对特定的某个指数进行跟踪,按照该指数的样本股及其权重构建投资组合,其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基金净值与指数变化之间拟合度的高低。显然,它是一种被动的投资产品,本身不需要选股,也没有选时方面的要求,在预留准备金以满足赎回要求的前提下,基本上就是满仓运行。显然,ETF 最适应的是趋势性上涨行情,由于是投资一揽子股票,可以有效地平滑个股风险,实现稳定的收益。当然因为不同的ETF跟踪不同的目标指数,而这些指数大都具有某种风格上的特点,一旦这个风格正好站在了市场的风口上,那么就有望取得超额收益。2017年大盘蓝筹股行情突出,因此50ETF自然涨幅就大,去年市场风格趋向于相对均衡,沪深300ETF就异军突起。今年前两个月科技股行情火爆,创业板ETF就有巨大的超额收益。但问题是,如果ETF的风格特征与市场风口不符合,那么其效益就要打折扣。还是以上证50ETF来说,在今年前两月,它的收益是负7%以上,比同期上证指数多跌了近4%。所以,当机构大肆渲染ETF在投资方面的优势时,人们还是要看到这种优势是基于一定范围的,不是可以无限扩张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证券市场很难持续走出单边行情,即便是某一类的结构性行情,通常也不太可能保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市场处于敏感位置,内外部又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大盘往往容易震荡,在这过程中也不排除出现哪怕是临时性的风格变化。更何况,在某种情况下市场也会面临一定的系统性风险。而对于始终满仓、被动跟踪某个特定指数的ETF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被动,并且很可能因此而导致净值的大滑坡。另外,作为ETF的持有者,在市场出现较大变化时往往会进行相应的申购或赎回,而这种操作如果达到一定的强度,会迫使相应的ETF经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较大规模的买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对行情造成冲击。特别是一些窄基的行业ETF,往往净值波动就很大,这样也就同时放大了相关股票的的波动幅度。近阶段芯片ETF的大起大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ETF规模很大的时候,在某种情况下还是有可能成为自身操作中的累赘,并且会是大盘运行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出发,某基金主动限制ETF规模,是有道理的。

  作为一种投资产品,不管如何设计,其本身总是中性的,不存在天然就能赚钱或者不会赚钱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一定是与特定的条件有关。忽视这种条件,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视ETF为投资神器,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反过来,实事求是地评价ETF的作用,依据客观形势理性进行投资,这才是投资者对ETF应该采取的态度。

同花顺上线「疫情地图」
点击查看: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