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由郭柯指导的纪录片《二十二》在当天上映。如果单看电影名称,或许不会有人想到,这是一部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片子。五年前,郭柯还拍过一部同主题的纪录片《三十二》。纪录片以数字为片名,是反映拍摄此片时,在中国大陆幸存的慰安妇数量。到影片上映时,仅剩9名慰安妇还活在这个世界。五年间,这一数字从32下降到22再到9,郭柯在跟时间赛跑,也是在跟历史的真相进行较量。

当《二十二》揭开历史伤疤,该如何向孩子讲述苦痛记忆?

  纪录片《二十二》剧照

历史从来不是用来消费的,这一沉重的历史主题注定了影片票房并不会太高。然而,当亲历者把观众建立起来的宏大历史叙事肢解成一个个生活场景,还原成一名名鲜活的普通民众时,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该怎样回忆历史?是教科书上的年份、地点、人物、事件和意义吗?是胜利者对过往的洗白吗?还是刺痛抑或温存你内心的记忆?

如何给和平时代的孩子讲述苦难?

学习历史需要与现实结合

“不了解历史的人必定会重复历史的错误。”在现实的历史学习中,这句话的力量被低估了,因为很少有人会把历史跟现实结合起来。虽然发生在特定时刻的历史时间是不会重演的,但事件的促成因素以及演进规律却是亘古不变的。

发生在1781年1月17日的考彭斯战役是美国革命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但是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因为它实在规模太小了。战役本身体现了管理与组织的重要性。如果这场战役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可以为美国参加的越南战争提供一些思路。

当《二十二》揭开历史伤疤,该如何向孩子讲述苦痛记忆?

  考彭斯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尽管美军在人数上更胜一筹,但多数为民兵,缺乏作战经验。民兵没有受过正规训练,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英军显得明显底气不足。

丹尼尔·摩根准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把不足转变成优势。当然,摩根准将还有其他的作战策略,这里只是举其中几项说明。

首先,他计算出这些民兵在逃跑前有足够时间进行两次全面射击。于是,他要求民兵先进行两次射击再逃跑。当民兵知道他们可以逃跑时,便大大减少了恐慌感。

其次,利用民兵逃跑会降低团队作战士气这一要害,摩根准将让民兵逃跑给英军造成军队溃散的假象,成功诱敌深入。等英军追过来后,等待他们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

由于民兵的逃跑并非是处于恐慌,而是事前安排,所以他们本身的战斗力并没有下降。他们跑到战场一侧,重新组队,对正在战斗的部队进行补充。民兵的“回归”给了英军致命一击。

目前的历史教学很少把历史与现实相连接。从老师个人的角度讲,他们或许只是喜欢历史本身,抑或考虑到学生经验有限,难以展开更多内容的融合。但如果没有连接,历史便失去了意义,成为一个个用来消遣的“故事”和应试的武器。

回到慰安妇的问题。被欺辱国的女性被迫为敌军提供违背意愿且违反伦理的服务,给自身造成生理及心理伤害。更可怕的是,当战争结束时,她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

把女性权益放置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去阐释,能够给孩子更加宏观的启发。

当《二十二》揭开历史伤疤,该如何向孩子讲述苦痛记忆?

  日本群众举慰安妇照片上街抗议

人们在评价历史时,很容易抽离事件发生的背景,单单凭借自己薄弱的现实经验进行揣摩。于是,有人会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表示出对慰安妇群体的不屑。正如富家子弟无法理解贫穷的滋味一般,在人人都进行自我保护的和平年代,很难体会被奴役的痛苦与无力。

在真实历史场景下学会思考,这是美国教授历史的一种方式——做历史(Learning history by doing history)。

例如,在讲授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危机等历史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团体、企业、社会组织和政治候选人的动机,老师会设置自由市场、政府控制下的经济体制等模拟活动,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历史课该学习什么内容?

比起内容,辩证地看待历史更重要

大卫·奥伊罗是英国黑人演员,因出演《夜莺》《鸟人》等作品被人们所熟知。凭借自己的明星光环,他使得英国小学历史教材第一次添加了黑人历史。

当《二十二》揭开历史伤疤,该如何向孩子讲述苦痛记忆?

  大卫·奥伊罗

“英国学生应该学习黑人历史,这是不可避免的,” 大卫·奥伊罗说,“黑人是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的国家是多元的,把黑人历史排除在历史课本之外是非常狭隘的想法。历史不是用来取悦我们的,我们不应只看到光鲜的历史,还应看到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只想告诫人们,不要重演这样的历史。”

他的呼吁得到了超过43,300市民的签名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回应。政府表明,黑人历史将进入小学历史教学大纲。

不少历史编写者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产生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自豪感。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历史不是某个人的特定叙事,而是向所有人保持开放。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资料中读到历史,阐释历史。

英国2014年新制定的小学历史课程要求,英国历史需要按照时间轴来教授,特别是1066年之前的历史,课堂要呈现多种历史视角和不同深度的解读。这可谓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进步。

就像历史课本会讲英国如何赢得战争、如何进行帝国扩张一样,历史也不应忘记被殖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什么。因为学生需要知道,历史从不是某个国家的私有财产。正如日本政府不承认慰安妇的事实一样,它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指控美国教科书对慰安妇这一“莫须有”史实的描述,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不会承认,更不会屈服。

或许,比历史应该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孩子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正确使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挑战历史权威的能力。学生

如此以来,即使有些孩子长大后对历史依然知之甚少,至少他们知道,单一的历史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存在着多种解读,它们地位平等且同样珍贵。

历史该学什么,由谁来决定?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哪些历史内容可以出现在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应挖掘到何种程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随时代前行而逐渐发生着变化。

当《二十二》揭开历史伤疤,该如何向孩子讲述苦痛记忆?

  电影《沙漠之花》剧照

《正在形成的历史》一书作者凯尔·沃德曾对美国不同时代的教科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该如何对学生解释是不同的,这从教科书对女权运动的描述可见一斑。

上世纪90年代,有关女权运动的报道一下子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女性职场问题也频频出现在电视辩论节目中。时代对女权的看法不同于以往,这与教科书所呈现出的女权内容发生了冲突。

正像中国教科书中没有提及“慰安妇”的内容一样,当学生通过《二十二》这部纪录片了解到慰安妇的史实时,时代与课本的冲突便无可避免。

虽然教科书的编写者以及教材编委会对这一点持有绝对话语权,但是,当历史课本走进课堂,对历史的解释就交到了每一位老师手中。

但是,当时代议题得到推进,当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当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书本上呈现的历史便会自然而然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将成为历史的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