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战以后的德国人而言,战争是抹不去历史记忆,挥之不去的噩梦,也因此对历史的回忆格外谨慎与苛求,在言论自由的大旗下,实际地严守着回忆的禁区,对民族的英雄和罪人保持着清晰的界限,不越雷池,篡改历史将面临社会谴责和法律严惩       

  在各国历史教科书中,德意志的形象离不开曾经的“战争罪人”标签,改变这样的罪犯形象对外可以对冲两次世界大战受害国对德国的仇恨,对内可以在民族身份崩溃的废墟上重振民族自信。少数几位反抗纳粹的英雄事迹被发掘出来,如刺杀希特勒没有成功的施陶芬贝格和萧尔姐妹的英雄事迹被编写成教材,拍成电影,成为广为传颂的反战反纳粹故事,这是向世人展示,不是所有德国人都是纳粹,和平和人性也根治于德国文化中。对这样的故事和英雄,德国人通常是精心呵护,不容损伤。      

  发动战争使德意志蒙受了巨大损失,二战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战争是德意志之痛。联邦德国建国67年来时刻对战争言论和叙事保持着高度警惕,特别是对歪曲历史罪行的行为如否认屠杀犹太人等要追究法律责任。刑法第130条第3款就规定,否认纳粹言行属于民众煽动罪,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并处罚金。

  1994年4月13日,联邦宪法法院判决说明认为,否认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的言论不属于言论自由范畴,因为否认屠杀犹太人这样广为认同的历史将直接激起仇恨和暴力。

  2011年11月,联邦宪法法院再次明确,刑法煽动罪的规定是对基本法有关“言论自由”条款的限制,任何否定犹太大屠杀和德国独自承担战争罪的言行都可以煽动罪论处,国家检察机构对此提起告诉,公民均有控告的权力,直至上诉到宪法法院。不过,德国检查官们的法律意识非常强,在遏制煽动言论方面都有高度自觉性。

  2015年12月德一地方法院判处一名国家民主党负责人以纳粹标识纹身是违法行为,判其服刑6 个月。日前,选择党一名地方党魁出售带有纳粹标志的物品,检察官已介入调查。德国法院不仅追究本国公民的煽动言论,也惩罚外国人否认纳粹罪行的言论,比较著名的案例是2011年判罚英国主教威廉姆森。 

  历史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反都有其构成整体的珍贵价值。德国的实践表明,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光靠呼吁、教育和宣传,法律的严肃追惩才具有更为刚性的约束力。运用法律手段保持历史叙事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呵护民族身份统一的记忆符号,这样的做法值得深思和借鉴。(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