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7日电(记者 许婧)70年前,交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勇担使命,投身革命事业,以满腔热血,诠释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精神。70年后,交大师生用一堂“穿越”70年的思政课、27位中共地下党校友口述专辑《思源·激流》和20万字原创力作《战上海》等,真实还原“大上海解放史”,重温历史记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27位中共地下党校友的珍贵回忆交大出版校友口述专辑《思源·激流》
“自驾火车晋京请愿”、公然要求学校开除特务学生、召开万人规模的营火晚会…5月24日,中共交通大学地下党员校友口述专辑《思源·激流》出版首发式曁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举行。《思源·激流》全书36.5万字,照片216帧,共收录27位在交大求学及从事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校友的口述回忆,着重记录他们在交大的求学生活、革命经历,以及为上海解放、新中国建立前赴后继、浴血奋进的英勇事迹。
1946级化学系校友、原上海感光胶片厂副厂长李菊等部分口述受访者,亲历上海解放、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交大地下党老同志应邀重返母校。交大师生欢庆上海解放的珍贵历史影像首次亮相,包含1949年6月1日陈毅市长来交大参加“上海各界青年纪念‘五卅’大会”并发表演说,交大师生扭秧歌庆祝上海解放游行等内容。
现场还展示了交大档案馆馆藏的上海解放前后革命文物文献,包括交大英烈穆汉祥、史霄雯烈士生前用物,陈毅市长为史穆烈士亲笔题词及来往信函,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交大的两个“一号令”原件等实物。
史穆烈士墓。
70年前交大学霸投身中国首支雷达队编织一道坚不可摧的电磁“天眼”
1949年建国之初,雷达兵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兵种诞生,然而,当时中国雷达技术、装备和系统,均是“零”基础。面对祖国召唤,交大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重担。
交大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电四讯”毕业班的20多名党团员自愿放弃尚还有一个学期即将毕业的“愿望”,在1950年2月16日春节大年夜下午,毅然赶赴上海警备司令部情报处报到,全身心投入掌握雷达技术实践中,融入上海防空保卫工作事业。至1950年底,经市政府同意和发文,动员上海各所高校大三以上学生参干参军。交大这次参干参军总数估计在300人以上,这批人中有不少于12位学子,在赴京的列车抵达南京后调转方向回沪,加入到上海防司雷达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雷达培训。
有了交大学子参与,许多雷达专业技术难题被一一攻破,产生多个“第一”:第一个破解了雷达有“眼”(号称:千里眼)无影的难题;第一个在雷达荧光屏上发现敌情、执行战斗任务的雷达站,诞生在交大人的手中;第一个用雷达替代人工跟踪初见端倪,具有真正意义的雷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开始诞生;第一次由雷达、火力等部队协同作战的雏形开始萌发。交大学子们以满腔热血,诠释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精神。
《战上海》力作重温70年前上海解放鲜活故事
近日,上海交大历史系刘统教授原创力作《战上海》好书座谈会举行,专家学者共话70年前上海从百废待兴到重新恢复生机的“大解放史”,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战上海”精神及意义。
会前,刘统教授带来一堂“穿越”70年的思政课,学生们与刘统教授一起瞻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和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驻地旧址——工程馆。师生们在行走中共同观察、在历史中感悟、在实践中思索,边走边讲,实景对话。
交通大学工程馆。
《战上海》以上海解放作为切入点,用“大解放史”的写法,全方位展示各个战线和领域的转折和斗争,深入挖掘可供总结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把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内涵写出来。刘统教授表示,“战上海”精神于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