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科技战略研究中心

■导读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7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湖南,应如何谱写科技创新新篇章?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作为科技大省,湖南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2017年创新综合实力跃升为全国第12位。在环境、农业、信息、交通、新材料等领域有12项技术领跑世界;在环境、地球观测与导航、生物、新材料、交通、先进制造等领域有13项技术并跑世界。

与此同时,湖南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与短板,比如研发投入长期偏低、重要科技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领军人才缺乏、科技前沿成果供给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不高、激发原始创新创造的机制还不健全等。在国家11大关键科技前沿领域中的能源、公共安全与海洋技术等领域,湖南的领跑、并跑技术都是空白。湖南一些支柱产业如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关键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已成为湖南在新一轮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版图中抢占一席之地的关键。湖南应紧盯科技发展新前沿打造竞争新优势,加快跻身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全国前列。

做好顶层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感,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对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开展跟踪研究和预测基础上,摸清自身“家底”,找到制约原创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的瓶颈,找准主攻方向,制定科学战略规划。

应从实际出发,确定3年、5年以及中长期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具体领域、单位、组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核心指标要确保按时达标;并力争在全国率先拿出引领原创性创新的制度设计,吸纳国际国内尖端创新要素向湖南聚集。

重视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

应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环境生态、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共安全、能源等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实施一批标志性区域科技原创工程,在疾病医治、预警监测、质量安全检测、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并示范推广。

落实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撑,鼓励市州配套投入,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主动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争取种业自主创新、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工程、智慧电网工程、深海空间站、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领域的研究项目在湖南落地,力争近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建好平台基地,突破核心技术

长沙麓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要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性突破”发力,在各自的优势领域、特长项目上展示出强劲的原创实力,加快形成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核”。

全省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现代种业、人口健康、资源利用与环保、文化创意、公共安全与应急、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集聚优势资源,确保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密切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大、清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的合作,促成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进郴州创建国家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主动对接泛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活动。建好湖南-美国北卡州创新创业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实施“引智”工程,激发将才潜能

要针对湖南本土的两院院士数量不多、但湖南籍两院院士队伍庞大的特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智”力度。在吸引院士回故乡建家乡的同时,应鼓励在湘高科技企业与湘籍院士乃至外籍院士“姻”,共建前沿技术研发中心,不求拥有、只为“借智”,实现利益与共、合作共赢。

建立尖端科技将才支持体系,在重点领域对引进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将才与团队提供综合支持,实施省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与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支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计划。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方式、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

发挥制度优势,强化三大意识

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原创性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激发人才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

既要实施知识价值倍增计划,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又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强化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重托意识”。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组织型人才,使之成为领导科技工作的行家里手和科研人员的知心人。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科研管理特别是尖端科研管理机制,在全省推广一批经典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