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科技前沿 激发创新活力

本报7月14日讯(记者李晓静 实习生王坤 王浩洋 摄影 记者赵博)七月的吉林绿树吐翠,鲜花含情。“百名院士进吉林”化学与新材料第二场院士专题报告会今天继续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和岳建民分别带来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长春应化所副所长杨小牛主持报告会,近200名科研人员共赴这场思想的盛宴。

彭孝军院士是精细化工专家,主要从事精细化工领域功能分子结构设计、清洁制造工艺的研究。染料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材料,从中国古代草木染工艺,到新时期染料工业在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应用,再历经结构创新、功能强化及应用技术创新之后,染料已迈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发展时期。彭孝军院士以《颜色及荧光的分子工程与产品工程》为题,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自然科学到生命科学,形象生动地讲述了生物染料的光怪陆离。

色彩与荧光,本是物质,如染料,对光的吸收、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但通过人工设计该物质的化学结构,可以实现超脱自然,产生对人类有益的功能体系,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微观和宏观世界。在报告中,彭孝军院士结合材料领域科技前沿,用多个实操案例详细介绍了“耐候性打印染料”“染料比例荧光探针”“肿瘤疹疗用染料”的特性和广泛应用。

彭孝军院士介绍,在分子特定结构与应用功能方面,其所在实验室参与研发了染料及其光化学在纺织、信息、生命以及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生命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在“染料比例荧光探针”的基础上研发的“染料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完成了在血液检验方面技术性的突破,一举打破了血液检验设备多年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的局面。

彭孝军院士表示,在目前热门的肿瘤治疗方面,由其主导研发的“肿瘤疹疗用染料”也已进入应用阶段。因“肿瘤疹疗用染料”有助于手术中裸眼肿瘤组织边界判定,该新生的医用染料在肿瘤的靶向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很好地显现出肿瘤的准确位置和大小,对肿瘤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对于生物医用染料的研发方向,彭孝军院士在报告中还谈到了更多的畅想。未来他将针对DNA的检测,研发出DNA测序试剂,以便将人类的DNA排序进行更整齐清晰的呈现。同时,该研究对于肿瘤治疗方面也将有突破性进展,肿瘤(血栓)光动力治疗等也将进入研发应用。

岳建民院士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家,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他带来的报告题目为《天然产物是发现药物和药物先导的重要资源》。天然产物,就是自然界植物自己产生的各色化学分子。“大自然的神奇远超人类的智慧,在传统药用植物中,总是蕴藏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提到天然产物,岳建民院士顿时现出温柔和欣喜的神色,“那些意想不到的新颖结构,往往就是植物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

很多植物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在岳建民院士的眼里,它们都是宝贝。“常用传统中药高良姜里有种活性物质,不仅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还能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中药土槿皮中的土槿皮乙酸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俗称‘四块瓦’的金粟兰属植物分离出的化合物有极强抗疟作用……”,一说起这些,岳建民院士滔滔不绝。岳建民院士在报告中从“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意义和价值”“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天然产物研究”以及“重要系统性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他系统介绍了自己团队相关的研究进展,并且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他介绍,其团队以传统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径和化学结构为导向,对160多种重要药用植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化学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新化合物800多个、新骨架类型90多种,其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180多个,阐明了相关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总结和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线,并通过化学合成和转化对部分生源路线进行了验证;将化学合成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相结合,对系列重要活性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12个药物先导和3个候选药物。

在3个多小时的报告会上,两位院士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让与会者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应化所研究生高楠说,所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但如此高规格的报告会,他是第一次参加。两场报告会他都来了,收获很大,记了满满一本,这些最新前沿的科技知识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长春应化所副所长杨小牛说,在本领域成绩卓著的专家学者给应化所的同志们带来了精彩的前沿科学解读,一定会启迪和触动师生向更高的学科高峰迈进。应化所将借助和借鉴本次报告会形成的科研氛围和活动模式,通过学术报告、产业论坛等形式,加强学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谱写出美好的应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