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岁的刘若鹏,年龄不大,本事不小。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便携式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能折叠为笔记本大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铁锅”式卫星天线应用模式。目前,这一新型卫星天线已在20多个省份安装试用,包括中国最北边的漠河村边防哨所。

   新兴科学的80后“元老”

   作为一个高科技研究院的创始人,刘若鹏的年轻令人惊诧。生于1983年9月的他,头顶多项“光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首席科学家,全球领先的超材料科学“元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超材料微波射频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刘若鹏的各式头衔中,超材料是核心词汇。什么是超材料?刘若鹏解释说,“传统材料先是考虑材料的性质如何、能干什么,然后再去运用,而超材料是逆向设计的,是想要什么样的材料功能就去定制设计实现,只要有电磁波的地方,就有超材料的用武之地。”

   超材料科学从诞生至今只有10多年的历史。2000年,美国杜克大学史密斯教授首次在实验室做出负折射率材料,他以超材料命名并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由此宣告了超材料及其学科的诞生,史密斯教授也成为超材料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刘若鹏在2003年读大学时开始接触这个刚刚萌芽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扎在超材料行业10余年。虽刚过而立之年,但在这个行业他却是一个“老人”了。

   2006年本科毕业后,刘若鹏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并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史密斯教授从事超材料的研究,于200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新型超材料宽频带隐身衣的论文,成为超材料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史密斯教授在其成果发布后曾表示,“这一成果与此前的成果相比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具有颠覆性意义,它让隐身材料对于电磁波响应的频宽向红外线和可见光迈进了一大步。”他还认为,这一成果的诞生将推动很多商业应用的产生。

   “隐形衣”背后的创新梦

   科学领域的重大学术成果,为刘若鹏回国创业找到了支撑。2010年7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刘若鹏与其团队回国正式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由于超材料在中国还是全新的行业,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商业和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同于其他企业。该研究院作为民营研究院,兼具企业化的科研院所与科研化企业的双重特征。研究院成立后,在运营模式上,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光启成立后,我们便将自己的定位明确为超材料技术,而非仅仅是超材料本身。一切与驾驭电磁波相关的技术都可以被称为超材料技术,而超材料仅仅是驾驭电磁波的手段之一。”刘若鹏解释道,“超材料技术在全球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有大量的底层专利可以申请。通过专利申请,我们可以构筑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长久的竞争力,还可以把专利转化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从2010年至今,刘若鹏带领他的团队实现了中国超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抢占了超材料源头创新科技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仅从专利数据来看,光启申请的专利已达2210件,占全球超材料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的85%,奠定了光启在超材料底层核心知识产权覆盖方面的绝对主导权,其专利内容涵盖了超材料的基础设计、关键器件和产品应用等各个领域。

   在超材料实验室产品变为市场可接受的商业产品方面,刘若鹏更加不遗余力。2010年12月,光启的超大规模可拼装天线问世。1年后,光启推出全球首款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在超材料技术的商业化方面,我们的确领先于全球。”刘若鹏自信地表示。

   2012年7月中旬,光启发起的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在深圳市龙岗区正式投产,这条花了1年时间建设的项目,总投资1亿元,预计将实现超材料综合产品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约50亿元。

   超材料中试线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超材料各种新型产品的中试进度,加快产品的量产化验证,保证产品的质量。刘若鹏自豪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做尖端、创新的超材料技术平台的领导者,利用驾驭电磁波的技术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