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特点研制历程使用情况型号演变
结构特点
在诸多使用短后座行程或气体反冲式机构的手枪之中,沙漠之鹰的设计极为不同。它的闭锁式枪机与M16突击步枪系列的步枪十分相似。气动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用比传统手枪威力更大的子弹,这使得沙漠之鹰系列手枪能和使用麦格农子弹的左轮手枪相媲美。
枪管固定于枪管座上,在近枪口处和膛室下方跟枪身连接。由于枪管在射击时并不会移动,理论上有助于射击的准确度。因枪管为固定式,并在顶部有瞄准镜安装导轨,使用者可自行加装瞄准设备。套筒两侧均有保险机柄,枪支可左右手操作。U字型握把采整体制造,以一弹簧销固定,通常为硬塑胶制成,但也可请厂商订做。为能进一步降低后座力,采用2根平行的复进簧。
瓦斯导管位于枪囗内约1cm处,导管再连结瓦斯缸管,活塞则位于滑套前缘,当滑套装入枪身两侧复进导槽时,活塞位置正好在瓦斯缸管内。子弹一经击发后,高压瓦斯马上就进入瓦斯通道,借由瓦斯导管导引至枪口的前方,之后再被导引往下并往后,直接推动固定在滑套上的活塞。滑套后退时会连带着将枪机向后移动并退弹进入开膛状态,在滑套往后移动时,亦会将击槌压下呈待发状态。
之后受复进簧的弹力驱使,滑套前行,并将弹匣内子弹顶入枪膛后,枪机旋转成闭锁状态;如果没子弹时,滑套则会固定在后方,等换上新弹匣后以姆指下压,滑套会立刻将子弹推入枪膛。借由枪机上突柄的设计,整个枪机会旋转以解除闭锁,然后完成抛壳、上膛、并且重新旋转闭锁等动作。也因此设计,如果将滑套固定在后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外枪管和枪身间的空间内会有一活塞暴露在外。
研制历程
197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附近刚组建成的麦格农研究所(Magnum Research)计划推出一能射击.357麦格农(Magnum)子弹的新型手枪,枪支主要功能为打靶或打猎等,并将此计划称为“麦格农之鹰”(Magnum Eagle)。由公司创办人兼枪械工程师B怀特(BWhite)主持技术细节和开发作业,成功于1981年推出最早沙漠之鹰的原型枪,1982年公布消息并于1983年得到其设计专利。
第一把原型枪在1981年完成并在1982年公布,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回响,这种0.357马格南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巨大的威力和漂亮的外形引起很多射手的极大兴趣。然后,麦格农研究所需要寻找一家大公司来生产这种手枪,不久就找上了“以色列军事工业”(IMI),由“IMI”持续接手改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该型手枪在1983年开始以IMI生产的“沙漠之鹰”的形式开始生产和销售。直到1985年,0.357口径的沙漠之鹰才正式出现在美国手枪市场的售货架上。
1992年,美国政府开始对进口枪支进行要求与限制,因此枪支的制造流程改成以色列军事工业制造零件,接着运往麦格农研究所负责零件的组装以及后续加工,如镀金或进行抛光等,并对枪管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
为了追求比0.357马格南更大的威力,因此在1987年推出0.41马格南型,不久又推出了0.44马格南型,在1994年又推出了0.50AE口径,而在1998年又推出了不太有前途的0.440 Cor-Bon口径。
使用情况
在射击时所产生的高噪音导致军、警方拒绝采用,又因沙漠之鹰其贯穿力强,甚至能穿透轻质隔墙,因此沙漠之鹰目前仅少量的用于竞技、狩猎,自卫。
该型枪在波兰,被波兰陆军特种部队机动反应作战部队(波兰语:Jednostka Wojskowa GROM)所采用;在葡萄牙,被特别行动小组(葡萄牙语:Grupo de Operaoes Especiais)使用。
型号演变
Mark I
铝制的枪身,有.357 Magnum和.44 Magnum两种口径,已停产;
Mark VII
钢制的枪身,有.357 Magnum、.44 Magnum和.41 Magnum三种口径,此型已停产,不过市场上仍有6寸(152毫米)和10寸(254毫米)长的.44 Magnum口径Mark VII库存(2005年早期);
Mark XIX
Mark XIX有.357 Magnum、.44 Magnum和.50 AE(Action Express)三种口径。麦格农公司也曾展示过使用.440 Cor-Bon口径的样本(.50 AE的衍生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