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职业打假人“火”的背后是消费者维权难

  正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消费者权益维护组织的无力,民众才会产生深深的无奈感。职业打假人生意红火的现状,照见了普通民众维权渠道的逼仄。

  自中国第一打假人王海之后,如今的民间职业打假队伍已经越来越壮大,收入也是节节攀升。据媒体近日报道,靠打假谋生的中国职业打假人,已由消费者变为消费者的保护者,,一年收入可以多达30万元。

  到商场里面挑挑拣拣,只要是过期的、含有违禁成分的、外包装夸大宣传的抑或根本就是冒牌货的商品,都会进入职业打假人的视野。而且,每年还可能有多达30万元的丰厚回报。看起来,职业打假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也不能只看到这丰厚的30万元年收入,表面风光的背后,是时下依然严峻的消费环境。

  客观而言,随着各项法规、制度的逐步完备,近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利益的刺激下,一些不法企业的违规行为也更具隐蔽性,公众经常能够从不断曝光的食品和产品安全丑闻中,感受到自身的不安全。

  不仅如此,处于发展语境中的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为企业“保驾护航”,并不太愿意直面民众诟病的商品质量问题。以近日引起舆论热议的病死猪肉事件为例,央视记者跟踪暗访一年多,采访到的情况可谓触目惊心,而当地政府更热衷于全国畜牧业百强县市的名号,并无严格监管。这样的地方保护,必然会加剧欺诈行为的发生,并导致市场失灵。

  此外,在鉴假过程中,在检测机构开出的高昂检测费用面前,很多民众只能望而却步,消费维权往往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正是因为一些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消费者权益维护组织的无力,民众才会产生深深的无奈感,而这恰恰是职业打假人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是老百姓习惯于等、靠别人做主,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个体维权的努力,而是目前的消费环境仍缺乏对民众自发、自主维权的支持。可以说,职业打假人生意红火的现状,照见了普通民众维权渠道的逼仄。

  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固然提高了对消费者的赔偿力度,然而,好的制度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不然,依然会成为悬置的利好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仍将持续,而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将是经济转暖的关键。这就需要有关各方下大力气优化消费环境,如果消费者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消费,那么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国内需求也会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打假人也是一支有力有效的民间监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