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大健康产业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后劲足的优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健康中国”战略,把健康产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我国扩大内需、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推进结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咸宁市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突出、资源要素明显、医疗人才贮备丰富、交通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及政策要求,积极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坚持健康优先发展,聚焦民生重点,加速产业集聚,逐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一、咸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三大成效

1.政策规划推进有力。我市围绕发展不够这一最大实际,聚焦“三抓一优”,提出大健康发展战略,对大健康产业进行高标准规划,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咸政发〔2017〕19号)等政策,统筹大健康产业发展;我市加大大健康产业招商力度,建立健康产业招商项目库,大力引进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大健康产业与机构,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康复等产业;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与省卫计委签约,共建以梓山湖生态新城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业示范区,积极打造幕阜山脉通城县中草药产业,与泰康人寿共谋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明显突破,优势特色不断拓宽,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集聚快速成形。

2、产业布局初成雏形。我市加紧大健康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企业落地步伐,逐步形成完善的大健康产业布局。我市的大健康第一产业以绿色食品、中医药为主,逐步涌现出一大批相关产业项目,如嘉鱼湖北联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及通城的湖北泽中医药、润康药姑山中药等;以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以高新区为载体,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城生命健康产业,聚焦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大健康第三产业以健康养老、医养结合为主,如赤壁积极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构建医养结合新模式。通城县与康美药业进行跨区域合作,以中心医院为龙头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市县联动,积极发展大健康第三产业。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完善,营养保健产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养老产业、健康旅游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3.经济效益成效初见。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器械制造业完成总产值51.4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0.3%,医药批发零售产业实现销售额入34.61亿元。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44.70亿元,同比增长7.1%,大健康产业产值稳步增长;吸纳从业人员0.72万人,同比增长17.0%,大健康产业社会效应持续增强;奥瑞金、今麦郎等食品饮料类龙头企业,厚福医疗、福人金身等生物医药类龙头企业发展良好。

二、咸宁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四大问题

1.产业聚焦不足。现阶段我市提出“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发展思路,战略方向明晰,但发展方向聚焦不足。三大产业齐头发展,未理清三者之间的主次关联。我市虽然旅游和文化景点众多,但历史厚重感、知名度和集聚性不强,旅游业和文化业做大、做强难度较大。而大健康产业是“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可以作为咸宁当前市情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市发展方向未聚焦于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不聚焦导致不能集中主要精力,致使咸宁大健康产业未成为主导产业。

2.产业方向模糊。现阶段我市正在全市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但部分上马项目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名,行开发旅游房地产之实。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康养项目,提出打造建设融合养老养生、中药材产业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业,但目前仅吸引高收入人群的房地产消费,中药产业、健康服务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大健康实体经济发展不足,方向模糊。

3.产业质效不高。我市大健康产业规模大、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少。如中医药行业,本地药材产量相对较少,中草药饮片加工技术含量低,容易被替代,致使我市中药饮片竞争性不强;民营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发展缓慢,与公立机构、综合医院实力差距逐渐拉大;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只能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打价格战,发展缓慢,缺乏优势品牌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落后,服务内容单一,基本上为传统的救助、护理的供养和运行模式,所能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4.产业整合乏力。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整体不均,一、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二产发展相对较好;各县(市区)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市高新区、赤壁、通城、嘉鱼、崇阳健康产业发展较为突出,其他地区则发展较为薄弱;健康产业在中心城区发展较好,在乡镇基层则较差。我市医药加工业原材料采购依赖外部市场,中医药销售多为外地市场,未延长产业发展的生产链条;游客来咸旅游以泡温泉为主,健康产业生产观光、健康文化体验、疗养康复旅游较少。大健康产业一、二、三产之间循环发展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三、推进咸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五大对策

针对咸宁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势、咸宁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推进咸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1.思路决定出路,发挥大健康产业引领作用。咸宁自身发展基础,人才资源禀赋、交通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结构等决定了咸宁不能多头发展,而应主次分明,以主带辅来进行发展。以大健康产业为突破口,发挥大健康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农业、营养食品、保健用品、医疗产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产业;发展健康文化,结合我市旅游及文化特色,带动健康旅游产业和健康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健康城市,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吸引健康人群来体验消费,带动产业发展,让健康产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需求指导市场,校准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大健康产业不能盲目发展,要发展符合市情、符合市场规律与人民群众需求的产业。一是发展大健康实体经济。大健康第一产业要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保健食品为主的健康农业,第二产业要发展以药品研发和制造为主的医药与器械制造产业,第三产业要发展以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服务业、以个性化检测咨询和保健养生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等。二是创新大健康产业模式。强化“生态+”、“旅游+”、“互联网+”理念,不断催生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如线上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构建在家养老新模式。三是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咸马”、“微马”、市民运动会等群众性赛事,引导更多市民知晓、关注和参与健康运动,将大健康理念根植每一个市民心中。

3.融合促进发展,打造大健康产业全产业链。加快大健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是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必须举措。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规模化发展,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深入挖掘大健康第一产业的生态、文化、旅游、教育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促进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实现大健康第一产业向产业链后端延伸;引导健康产业企业以产业化联合体方式建立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结合健康食品、健康养生、健康旅游,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实现大健康第二产业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大力开发我市地方特色健康旅游商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健康工业参观、健康养老养生等一体化旅游方式,扩大旅游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大健康第三产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

4.资本激活产业,壮大大健康产业发展主体。现阶段我市大健康产业总体发展不足,大健康参与主体较少,市场参与度不高,研发力量较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好“补”的功课,扩大大健康产业容量,进一步加大大健康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从市场准入、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保障、项目立项、土地供应、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充分用活用足用好上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来谋划包装大健康产业项目,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投资软硬环境,壮大大健康产业发展主体,让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大健康产业活力。

5.集聚增强效益,构建大健康特色产业群。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链、一链一策”思路,我市可打造一批精致、优质、高效的大健康特色产业群组。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实际需要,如咸安立足温泉产业、嘉鱼立足绿色食品产业、赤壁立足茶产业、通城立足中医药产业、崇阳立足医疗用品产业、通山立足健康旅游优势,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健康产业,增强业内影响力,提高国内知名度,形成特色产业群。

大健康产业作为全球“财富第五波”,将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既是响应十九大“健康中国”战略之举,又是契合我市高质量发展之需,咸宁大健康产业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意味着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咸宁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遵循生态优良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我市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潮流,以打造大健康产业的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强劲动力。

(课题负责人: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