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余生一日》邀普通人拍摄“抗疫日记”
截至2月12日24时,纪录片导演秦晓宇已经收到了3000多份拍摄素材,这些素材的作者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普通人,拍摄内容则是2月9日这一天他们的真实生活片段。这是秦晓宇发起的“余生一日”全民纪录计划,通过众人合力拍摄的方法,记载疫情下吾国吾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并最终剪辑形成一部纪录片《余生一日》,以此构成一篇中国人的影像日记。
“已经有近5000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从12日就开始看素材,很兴奋,还加了一些拍摄者的微信进行交流。”秦晓宇说,目前收到的素材可以分为这几类:一是记录自己日常的居家隔离生活,比如出门锻炼、收取快递、做饭等;二是一些具备一定影像专业素养的参与者,比如记者、纪录片从业人员,他们的拍摄没有局限在自己的家庭生活,而是更自觉、更客观地记录社会,比如城市生活变化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还走到乡村去拍摄;还有一类拍摄者是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的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新冠病毒肺炎病人,他们也会记录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养病情况。
这些素材中,有的让人落泪,有的让人感动,有的带一点幽默,还有的则给人希望。有一个武汉姑娘面对镜头悲伤倾诉,说自己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疫情、看数字,她坦言自己这段时间完全没办法做任何其他事情,就是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有一段素材前面一直没人说话,是一个男生在房间里的起居日常,给人的感觉很孤独,但最后留了一句语音:“等到疫情结束的时候,我想去广东娶你。”有一段视频是走在田间地头的一对脚丫,画外音则是四川方言的广播声:“大家把这事儿办好了,天天都是春节。”还有一个刚好在那天康复出院的小病人,看上去四五岁,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医生们送孩子和他妈妈出院,还送给母子俩几个苹果,希望他们能够平平安安。小男孩在镜头的注视下很好奇,偶尔也瞟瞟镜头,但精神状态很好。
秦晓宇说,这次的素材还是挺丰富的,既有普通百姓的居家生活,也有一些城市的景观空镜,还有直接展示抗击疫情前线的画面,比如飞机夜间降落紧急调运物资、各地医务工作者奔赴一线、武汉方舱医院实拍等。“这次跟我们以前做纪录片非常不同,以前我们知道自己拍得好的素材在哪儿、什么素材能用,而现在我们既忐忑又期待,就像小时候找宝藏开宝盒的游戏一样,说不定打开哪个文件夹,就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素材,我们也随时保持这种惊喜。”
收到素材后,秦晓宇和他的团队首先会对素材做场记梳理,按照拍摄时间、地点、内容、镜头语言等标准分门别类,然后进行评估,“比如有的素材内容很好,但拍得不怎么好,有的拍得还不错,但内容有点空洞,因为我们这次是普通人的一种自觉记录,所以内容会放在第一位。”筛选出有价值的素材后,秦晓宇会和三四位剪辑师还有六七位剪辑助理一起工作,并邀请一位剪辑指导,逐步完成剪辑,最终成片。“我们现在就要像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样,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质量,尽早完成作品,带给大家一些感动、力量和启示。”秦晓宇透露,《余生一日》计划于3月份完成,并在优酷免费播出。拍摄者的素材一经采用,片方将视长度与质量不同提供200元至1000元的酬劳答谢。
早在疫情暴发之初,作为纪录片拍摄者的秦晓宇和同事就一直在想,要怎样用自己的专业来记录和见证当下。“因为要遵守防疫规定,我们也不能让摄制组人员冒着比较大的危险去疫情重灾区,但我们真的是特别不甘心,后来受到美国导演凯文·麦克唐纳的纪录片《浮生一日》启发,我们决定把拍摄权让渡给更广泛的参与者,让大家自觉地去拍摄和表达,我们主创团队则更多像一个组织者、答疑者和后期的结构者。”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想用这样一种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方式,一起度过在疫情下的一段特别时光。就像《十日谈》的很多人到乡下互相去讲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这些故事当然也是来自于一位伟大作家的创作,但我觉得我们的纪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一种抵抗疫情的方式。”秦晓宇说。(记者 袁云儿)
(责编:刘颖颖、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