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新闻列表 返回目录中青报系
女大学毕业生比例不断上升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 女性就业面临哪些新难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8日 03 版)
女性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女生比例的不断上升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女性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工资水平均低于男性,女性在就业和晋升过程都受到限制。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女性在就业、晋升、工作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会受到种种障碍,而“隐性歧视”已成为女性就业歧视的新趋势。消除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的种种不公,不仅是为了性别平等,也是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性别红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女大学毕业生增速高于男生
现在正值毕业季,女大学生就业难年年是热门话题。
《报告》指出,从供给上来看,女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0年~2015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平均增速为3.1%,男性为2.7%。最近3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占比在51%左右徘徊。但是,2014年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1%。
对此,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就业处处长孙中震表示,“现在的劳动市场本身就是供不应求的,从供求结构上来看,这对女性就业环境可谓‘雪上加霜’”。
孙中震说,从求职环境来看,女性就业同样障碍重重。“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政策,但就业公平的环境有待加强。实际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歧视性问题。”
从总体来看,女性的工资水平不容乐观。《报告》指出,1995年我国的性别收入比为85.9%,2002年略有下降,达到84.5%,2007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性别收入比下降到73.9%,到2013年性别收入比上升到78.2%。
“这些年虽然性别工资比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女性收入低于男性收入的状况并未改变,而且近10年与过去相比还有扩大趋势。”《报告》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孟大虎说。
此外,女性晋升空间存在“玻璃天花板”。《报告》显示,女性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的占比只有13.67%,女性管理者的收入为男性的93.4%,但女性受教育水平高于男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
生育二孩会不会成为就业绊脚石
女性就业歧视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报告》指出,女性在工作中受到歧视的比率高于男性,有3.45%的女性遭遇过因性别歧视造成的不被录取或提拔的问题,而男性这一比例为2.73%。另外,6.65%的女性在工作中遭遇了同工不同酬的待遇。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职场女性及正在找工作的女大学生都在担忧,自己的生育问题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职场道路的“绊脚石”。对此,《报告》显示,有两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的比例高达50.98%,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高17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报告》显示,女性就业“两极化”现象明显。在19个行业大类中,女性多集中在进入门槛、技术含量和收入水平偏低的行业。以女性就业第二大行业教育业为例,37%的女性分布在初等教育中,仅有11%分布在高等教育中,而男性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1%和15%。
对于这样的数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统筹就业处处长杨颖琳表示,随着政策的发展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用人单位对于女性的显性歧视性要求不断减少,但是隐性歧视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而且更加难以处理和发现。
“除了招聘和应聘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在入职以后,女性也会受到一些不平等对待,包括女性劳动者因怀孕和生产被调整岗位、暂停工资等等。”杨颖琳说。
杨颖琳表示,“政策规定在应对显性就业歧视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在应对隐性就业歧视方面,政策规定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了。”
多出台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政策
不少专家表示,提高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不仅是性别平等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性别红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他指出,“性别红利”是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在工作中的技能,释放女性工作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人口的教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男性。可以推断,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带来更多机会,吸引她们更多进入劳动力市场。” 赖德胜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女性的很多贡献始终没有被承认,女性很多的劳动在经济学上是“无偿”的,这也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张车伟表示,过去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生产力方面的差异,所以就造成了歧视的土壤。“现在,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男女之间工作本身的一些差异在消失,但是人们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女性在很多岗位创造的效率,不仅不比男的低,可能比男的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女性的歧视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此,杨颖琳表示,目前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比较多,但距劳动者真正实现公平就业,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直着力在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针对目前社会各方反映较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同时,我们希望和建议其他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性政策。比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托幼机构,调整中小学放学时间等。”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28日 03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女性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女生比例的不断上升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女性在职场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1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女性劳动参与率与工资水平均低于男性,女性在就业和晋升过程都受到限制。
对此,不少专家表示,女性在就业、晋升、工作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会受到种种障碍,而“隐性歧视”已成为女性就业歧视的新趋势。消除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的种种不公,不仅是为了性别平等,也是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性别红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女大学毕业生增速高于男生
现在正值毕业季,女大学生就业难年年是热门话题。
《报告》指出,从供给上来看,女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0年~2015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平均增速为3.1%,男性为2.7%。最近3年,女性大学毕业生占比在51%左右徘徊。但是,2014年和2015年,男性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比女性高约10.1%。
对此,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就业处处长孙中震表示,“现在的劳动市场本身就是供不应求的,从供求结构上来看,这对女性就业环境可谓‘雪上加霜’”。
孙中震说,从求职环境来看,女性就业同样障碍重重。“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政策,但就业公平的环境有待加强。实际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歧视性问题。”
从总体来看,女性的工资水平不容乐观。《报告》指出,1995年我国的性别收入比为85.9%,2002年略有下降,达到84.5%,2007年性别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性别收入比下降到73.9%,到2013年性别收入比上升到78.2%。
“这些年虽然性别工资比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女性收入低于男性收入的状况并未改变,而且近10年与过去相比还有扩大趋势。”《报告》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孟大虎说。
此外,女性晋升空间存在“玻璃天花板”。《报告》显示,女性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的占比只有13.67%,女性管理者的收入为男性的93.4%,但女性受教育水平高于男性,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
生育二孩会不会成为就业绊脚石
女性就业歧视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报告》指出,女性在工作中受到歧视的比率高于男性,有3.45%的女性遭遇过因性别歧视造成的不被录取或提拔的问题,而男性这一比例为2.73%。另外,6.65%的女性在工作中遭遇了同工不同酬的待遇。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不少职场女性及正在找工作的女大学生都在担忧,自己的生育问题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职场道路的“绊脚石”。对此,《报告》显示,有两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个人发展机会”的比例高达50.98%,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城镇青年女性高17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报告》显示,女性就业“两极化”现象明显。在19个行业大类中,女性多集中在进入门槛、技术含量和收入水平偏低的行业。以女性就业第二大行业教育业为例,37%的女性分布在初等教育中,仅有11%分布在高等教育中,而男性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1%和15%。
对于这样的数据,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统筹就业处处长杨颖琳表示,随着政策的发展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用人单位对于女性的显性歧视性要求不断减少,但是隐性歧视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而且更加难以处理和发现。
“除了招聘和应聘过程中的各种环节,在入职以后,女性也会受到一些不平等对待,包括女性劳动者因怀孕和生产被调整岗位、暂停工资等等。”杨颖琳说。
杨颖琳表示,“政策规定在应对显性就业歧视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在应对隐性就业歧视方面,政策规定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了。”
多出台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政策
不少专家表示,提高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改善女性的就业环境,不仅是性别平等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性别红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他指出,“性别红利”是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女性在工作中的技能,释放女性工作潜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人口的教育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男性。可以推断,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会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带来更多机会,吸引她们更多进入劳动力市场。” 赖德胜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女性的很多贡献始终没有被承认,女性很多的劳动在经济学上是“无偿”的,这也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张车伟表示,过去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生产力方面的差异,所以就造成了歧视的土壤。“现在,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男女之间工作本身的一些差异在消失,但是人们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女性在很多岗位创造的效率,不仅不比男的低,可能比男的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女性的歧视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对此,杨颖琳表示,目前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比较多,但距劳动者真正实现公平就业,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直着力在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针对目前社会各方反映较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同时,我们希望和建议其他有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女性的社会支持性政策。比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托幼机构,调整中小学放学时间等。”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