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认为,抗疫之中5G技术展现出了巨大优势,像远程会诊就能大幅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还能减轻武汉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即使将来疫情过后,这种技术创新对推进分级诊疗、缓解资源不均等问题,都将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效应。”董家鸿说。

机器换人助力复工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冲击。对于智能制造产业来说,危机中也蕴含着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相比传统的制造业,特点就是弹性更足,在危机中反应更加迅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认为,从近期复工复产情况看,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用工不是很密集的企业复工更为迅速,受冲击也将较小。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实例。在钢铁行业中,兴澄特钢是较早一批积极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企业。“从炼钢到轧钢,我们的主生产线全部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自动化程度很高,在部分环境恶劣、高温的操作现场,由机器人代替人工,现场不需要大量人员聚集,所以疫情对我们的复工基本没有产生影响。整个主生产线几乎没有停工。”兴澄特钢计算机中心主任戚建国告诉记者。

戚建国认为,除了能减少人员聚集这一优势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线还可以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对传统行业来说,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设备是一个大趋势。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远程操控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疫情防控下,会让更多企业看到智能化生产的重要性。过去有的企业可能觉得过得还不错,但疫情来了,同一个行业中智能化程度低的更容易受到刺激,促使他们转型,这也是一种机遇。”周城雄说。

“之前我们的节奏是比较慢的。但在抗疫中,医生和患者会很急切地提出需求,这督促我们加快了研发生产的步伐。”代勇告诉记者,公司最开始捐赠出去的2台智能护理床是第一代产品,使用后医护人员反馈说,能否加入远程操控功能,可以远距离地帮助病人翻身,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我们就马上组织改进,短时间内推出了第二代产品,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场疫情是一次考验,但看到产品的确能为抗疫做出贡献,我们也增强了信心。”接下来,自动预约翻身、生命体征监测、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等,都是融智医康智能护理床在不断开发的功能。“我们相信医学和工学的结合,在智能医疗领域会有广阔发展前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此次疫情冲击会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数字化技术有更深、更广的需求。企业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进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还会带动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

周城雄认为,从国际角度看,现在疫情在全球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国内疫情防控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下,如果能抓住机遇,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处“发展避险地”,则可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中国的智能制造企业也可以获得与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更多的合作,承接其技术、人才等。

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中国对智能制造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抓手。自2015年以来,工信部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了智能制造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阶段进入到深化应用、全面推广阶段。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5.7%,疫情的出现可能促使这三者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当前全国推进复产复工的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复工也极受关注。

2月24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复工复产,重点支持5G、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让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得更好,政策上的支持必不可少。黄群慧指出,国家为推进复工复产出台一系列短期减少企业负担的政策,包括税收、金融、社会保险、物流等“降成本”措施,在经过疫情期的试行后,一些有效的措施会转为长期政策,客观上能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对于在疫情过后企业对发展前景有何期待?代勇表示,最希望从事智能制造的小微企业能获得政策上的扶持,特别是审批渠道的畅通。“智能制造产业重视研发,很多产品具有创新性,可能之前没有行业标准可循。如果审批周期过长,有的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倒掉了。”

周城雄认为,智能制造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呈现的是一种趋势。“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能在10年前看来是智能的产品在10年后就不算智能了。所以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和基础制造业水平相关,另一方面和整个社会的智能化水平相关。中国的优势在于市场,但在一些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未来要提升整个智能制造产业,应同时注重基础制造和智能化突破两方面的技术进步。”他还指出,政府应注重构建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世界优秀的智能制造企业走进来,共同发展。

信息来源:

原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李 贞

原标题:工厂少见人 生产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