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晓源报道

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车型上市,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量的二手车流入了二手车交易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车买卖中比较容易发生纠纷,在里程表上动手脚,新漆掩盖原有的“外伤”,车辆的手续不全。“营转非”蒙混过关等,都是引起纠纷的原因。丰台区工商局表示,买卖双方车辆信息掌控不对等,网络上标注的车辆信息与现实可能会存在误差,易导致纠纷。目前,广大消费者对二手车很多细节上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线上模式的交易还是会给消费者带来各种忧虑。

“我在一家二手车网上以4万元价格拍了一辆二手车。但是当我到店里验车时,却发现了和网上看到的汽车数据存在出入,明明在车检报告里标明了是B级轿车,而且没有事故,但是我在现场看到的车,却大不同于车检报告。车身有许多伤痕,显然就是出现过事故的车。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之后,也没谈妥,我只能放弃。”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鲍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而且更让我感到不平衡的是,因逾期未提车而被该二手车网站扣掉了之前所交的保证金1500元。我觉得这种方式需要一个更加透明的方式让我们消费者了解真实的车况,否则不仅浪费我们的时间,还会影响卖家的信誉。”鲍先生补充说。事实上,鲍先生的情况不是个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六里屯的杨先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他早先在某二手车网站以18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二手日系轿车。之后,杨先生验车之后去办理汽车保险时才获知该车曾发生过重大车损事故。

“按合同约定,卖方应保证向买方提供的相关文件真实有效。怎么能欺骗我们消费者呢。”杨先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消费者购车时懂得注意一些平时不在意的细节,那么与之俱来的“陷阱”也就不会被踩到。购车时应该多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二手车买卖合同范本中,提供了卖方应承担合同责任的示范性条款:因卖方提供车辆信息不真实而导致的损失,将全部由卖方承担,即便在过户时无法全盘了解,也可在事后追究责任,车辆交付买方之前所发生的所有风险由卖方承担和负责处理。此外,示范合同文本还包括车辆状况说明书附件,要求明确车辆基本信息、重要技术配置及参数、是否为事故车、车辆状况描述和质量保证等五大内容。

对此,某二手车交易网站线下门店经理赵丽(化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部分网上二手车市场存在隐瞒真相的问题,要做到让消费者百分之百相信,二手车交易合同应该注明车辆状况等信息、交易二手车时口头承诺需写入合同。

二手车电商经营者仅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信用鉴定,靠服务费和增值服务盈利,砍掉传统二手车销售的中间利润让买卖双方直接洽谈,这是未来二手车发展的必然,只不过这里面至少需要3-5年的培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