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市场迎来IPO大年。由于今年港股IPO制度改革,大批国内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其中包括一众独角兽和新经济企业。根据万得数据,截止今年8月28日,已经有140家企业在香港上市(扣除3家介绍方式上市企业),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46%。7月12日,8家新股同时在港上市成为市场奇观,当地证券界调侃此类现象为“锣都不够用了”。
破发潮背后的真相
今年在美联储加息、国内去杠杆、贸易摩擦打击市场信心的大背景下,港股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回撤近15%)。作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注册制股票市场,投资者成熟理性,中签率高,新股走势多取决于大市及上市公司自身等因素,少有恶炒习惯,但最近“破发潮”却多见舆论之上,似乎已成为港股新股市场的主旋律。事实果真如此吗?
富途证券整理了港股2010年以来新股发行及上市首日破发数量。通过对比,往年首日破发率介于21-38%之间,而今年30%的破发率的确比表现不及去年牛市,但也只是处于历史中游水平,还远未达到“一枝独秀”的地步。
并且首日破发率这一指标跟随当年IPO数量起伏变化,IPO数量少的年份,破发率稍低,IPO数量多的年份,破发率稍高。考虑今年市场的不利因素,客观上这一破发率对于熟悉港股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是预期之内,不算太糟糕。下半年可能还好转了点:
那么近期大家所说的破发潮所指是什么?当我们把上市首日破发改成截止目前股价是否破发则大不一样:
整体破发率超过70%,今年炒次新,无异于变相捐款。
打新切忌无脑,哪些行业胜率高?
通常港股新股上市后表现跟所属行业、认购倍数(或中签率)有较大联系。因为不同时期下,不同行业有不同发展状况、盈利表现,也就具备不同投资价值。而认购倍数则代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追捧热度。投资价值越高、热度越高的新股股价表现自然越好。
今年上半年港股共有98家企业IPO,66家在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从行业上看,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3个行业的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最好,分别有86%、83%和74%的上涨概率(高于整体的67%),并且可选消费上涨企业的平均涨幅为49%。信息技术企业表现稍差,有50%的首日上涨概率,不过上涨企业的平均涨幅高达63%。
下半年的42起IPO,25家在上市首日股价上涨。分行业看,可选消费行业有77%的上涨概率(高于整体的60%),上涨企业平均涨幅为43%;信息技术行业有50%的上涨概率,上涨企业平均涨幅为50%;工业行业上涨概率最低,为46%。
可选消费行业在港股新股市场中不仅占据数量大,上涨概率与平均涨幅也表现十分不错。
传说中的认购倍数,是否能“仙人指路”?
如果用一个指标来描述市场对新股的追捧程度,最直接的便是新股认购倍数。认购倍数反映的是市场各方等对新股的认可程度,认可度高参与者自然会开足马力打新,甚至动用融资(孖展),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情绪面因子。
认购倍数大涨幅就大?
不一定,但相关性的确很强。
例如,今年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的新股普遍认购倍数较低,而首日涨幅大于30%的新股认购倍数基本在300倍以上。
但这里需要提醒一点,考虑到市值体量越大的公司往往认购倍数越低的趋势,特别是一些巨量级大公司,个位数倍数已经是比较好的成绩。投资者借鉴以往认购倍数时应对标同纬度公司进行比较才显客观。
几招学会傻瓜式打新
1、首日卖出原则。新股在第一天赚钱的概率及安全性较高,今年首日收盘价优于历史收盘价的概率接近四成,与其承受之后的风险,不如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寻求合适的时机卖出;
2、卖出时机选择。假设新股上市当天高开,建议以开盘价止盈,如果低开,反弹到成本价离场,假如一直不反弹,以当天收盘价止损。本操作虽然会压缩平均回报率,但却能最大限度降低亏损风险;
3、遵循打新不炒新原则。刚刚接触的新手们打新就打新,不建议炒新。
4、时刻关注招股期间更新的认购倍数。认购倍数高预示市场追捧热烈、新股上市首日大概率上涨,投资者可考虑出手。
附富途证券打新具体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