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从海门开发区中学退休后,村党支部聘任我担任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我调查了全村200多名中小学生情况,发现这些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民工子女,而且他们在节假日里大多无人照看,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当时我就想,如果办个家庭辅导站,解决这些孩子们节假日里的学习和照看的难题,让外来民工安心投身海门经济建设,也算为社会做了一件有益的事。

我办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想法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儿子、儿媳的大力支持。我毅然拆除了3间年租金万元的出租房,又花3万元盖起了百平方米的大教室。为了节省开支,能自己干的活都自己干,儿子早晚、双休日也来帮忙。房屋盖好后,又花2万多元添置了5匹空调、70寸彩电、书柜等,向海门开发区中学借了40套旧课桌椅。辅导站终于在2016年暑期如期开班。儿媳负责文化辅导,她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课上得生动精彩。一传十、十传百,报名的学生从十多名发展到近百名。儿子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虽工作繁重,但也尽量挤出时间为孩子们组织了不少的活动。3年来,辅导站开展了“小红军长征”“亲子农耕”“蓝天保卫战”等一系列正能量活动,《中国火炬》以《让孩子们在特色活动中成长》为题进行了报道。我的妻子曾患恶性肿瘤,动过大手术,但她坚持和我90岁的老母亲一同帮忙打扫卫生。我的孙子前两年在海门中学学习,有时也会利用仅有的每周半天休息时间,参加辅导站服务。去年考入东南大学后,他还带来了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辅导站开展科普活动。

办站、上课、搞活动都需要经费开支,每年暑假光是电费开支就要1000多元,我坚持不向学生家长收取一分钱,还免费提供作业本、习字帖。真诚的奉献感动了外地民工,今年暑假的最后一天,他们送来了鲜花、锦旗,还有各种家乡的土特产品,我也同样回赠了孩子们每人一份礼品。

3年来,辅导站已有2000多人次参加过学习和活动,2017-2019年,在海门开发区举办的“阳光杯”国防知识竞赛、“冰心杯”中华诗词大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知识竞赛中,我们辅导站均获团体一等奖,儿媳3次获优秀辅导老师奖。辅导站被评为全市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并获南通市教育关工委“创特色、铸品牌”项目建设优秀奖。

辅导站的成功开办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2016年7月,南通市关工委主任曹能新亲临视察;8月,海门市关工委会同海门开发区领导到站现场办公,帮助配齐了电脑、打印机,更换了课桌椅。海门开发区关工委陆志方主任每逢重大活动亲临现场指导,并想方设法解决办站过程中的困难。

我不为利,只为“名”——人民的名义、教师的名声,再加上一位退休教师的名誉,因此我感到无上荣光,无比幸福。

(海门市滨江街道外来民工子女辅导站李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