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晚起,一篇名为《千年石人石马被“洗澡” 文物遭破坏》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称,为打造新景观,当地文物部门“除污去垢”,“唐十八陵”(埋葬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石人石马身上的千年包浆被清除殆尽。

  咸阳文物旅游局:属虚假信息

  对此,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发出“严正声明”:此文反映问题不实,属虚假信息,将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

  国家文物局砖石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主任、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说,文章举例的清洗前图片,用的是乾陵无字碑碑首、石人像的原状照片,而反映“洗澡”后效果的照片,用的是唐建陵和唐崇陵的照片,完全不能说明唐十八陵石刻因“洗澡”而发白。

  咸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庞联昌介绍说,“石人石马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现状,自然现象是主要原因。一是1200多年来,唐建陵和唐崇陵石刻都处于自然保护状态,,其外貌状况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有的表层地衣苔藓明显、有的较少甚至不生长苔藓;二是石刻表面地衣苔藓的生长与石刻所处的微环境有很大关系,迎风面基本不生长地衣苔藓,反之,背风面易积尘面、生长苔藓;三是近年来的空气污染、酸雨增加,导致石灰岩石刻的表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淋溶现象,造成泛白。

  石刻文物表层风化不等同于古玩包浆

  关于文中质疑“清除石刻千年包浆”的问题,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认为,这是对专业名词的误解。“石刻文物表层风化造成的有害病灶,并不等同于古玩的包浆,而是一种有害物质(“包浆”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

  针对这类病灶问题,咸阳市文物旅游局曾在唐乾陵(非唐建陵、崇陵)开展探索性的石刻保护清理研究工作,但仅限于在唐乾陵选择的三件不同病灶类型的石刻进行科学保护、清理。经近十多年的观察,已保护过的三件石刻“目前保护效果良好”。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马涛此前表示,乾陵石刻由于长期露天放置,历经风雨沧桑,一些精美石刻已残破,同时风化病害也使石刻面目全非、锈迹斑斑,已无法看清石刻表面的精美纹饰。这些病害已经对石刻构成了危害,不具有人文特征,对文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而公众关于修复后石刻会不会显得太新,没有了沧桑感的疑虑,马涛表示,这主要是从视觉上来体会的。而修复还是要从文物安全方面来考虑。通过清洗文物表面的锈迹、苔藓,来恢复石刻文物本来的面目。

  摄影师道歉:缺乏文物常识

  昨天(7日)上午,摄影师胡武功公开声明,称多年来他坚持拍摄陕西省文物遗迹,发表看法是希望呼吁大家关注文物保护。这次事件中,他未详细了解文物保护技术,造成不良影响,对文物部门表达歉意。

  “我缺乏文物常识,也不懂文物保护技术。但我十分关爱文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不断地拍摄和推介过本省的文物遗存,也对文物遭破坏、唐陵被随意改造发表过看法,实心实意希望大家关心文物,保护文物,没想到这次的草率,造成负面影响,实在非我所愿,十分痛心。”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