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的推进,外汇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如何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测核查水平、提升外汇管理有效性,则一直是我们不断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建立银行考核制度,激励银行提高经营外汇业务整体水平。以“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贸易便利”为工作主基调。以银行为重点监管对象,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大胆尝试和创新管理方式方法。首先,建立银行全面考核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加强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核查工作,建立、完善银行日常监管工作档案,将各家银行基本经营状况、违规问题、重大事项报备及其配合外汇局工作等情况全部记录在档,作为对银行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开展外汇业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对银行数据录入、报送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全面核查,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夯实外汇局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基础,确保监测分析的有效性;最后,开展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等内容评估。加大考核力度,督促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经营外汇业务整体水平。

  深入开展外汇专项检查,提高政策执行力。通过专项检查来检验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银行合规经营意识,及时修订完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自觉组织内部人员学习外汇政策,积极向客户宣传外汇知识和政策。强化事中、事后管理手段,防范银行合规性风险。针对日常监测核查中发现的业务办理不规范的银行,采取处罚、通报、警示、约谈等多种工作方式,要求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义务,合规经营。加强政策指导和联系协作机制,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根据外汇收支形势变化和管理工作需要,定期组织银行召开金融管理与服务、银行外汇业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银行外汇业务“控流出”专项核查等专题工作会议。与银行搭建起政策宣传、信息共享、重大事项报告等监管、服务与协作的平台,及时地传达、落实最新的外汇政策。结合监管辖区内实际,通报外汇收支形势和外汇管理工作重点,明确形势变化和政策要求。

  开展外汇管理岗位和人员优化重组工作。确立“大监测、大调研、大监管、大服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内部管理,调整内部工作机制,加大岗位人员交流力度,将懂监测、会监测、愿意监测的人员调整、充实到监测分析岗位中。通过合理调配管理岗位和人员,有效提升外汇管理岗位的监测分析水平和外汇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能力。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通过前台与中后台协调、现场与非现场互动,扩大监管范围,拓宽监管视野,有效评估企业整体风险,形成经常与资本、本币与外币、离岸与在岸、关联企业交易等一体化监管的工作框架。扩展综合服务柜台服务内容,实行外汇行政许可业务统一受理、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延伸服务、延伸分析、延伸核查”的外汇监管工作延伸机制。延伸服务:以促进基层支局辖内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绿色通道”为目标,尝试将部分柜台业务授权下放至基层支局。延伸分析:要求基层支局加强调查分析,突出重点环节,抓住规模企业,提供特色案例和分析素材,增加业务亮点,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延伸核查:依据自身监管条件,尝试将基层支局的核查与检查合二为一,加大对辖区内企业涉嫌违规案件的调查取证力度。

  调动基层支局外汇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个人外汇管理等全方面专项监测核查工作的业务培训,使基层支局外汇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政策工具,提升分析能力,切实提高监测核查水平。为全面、稳步推进“三个延伸”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确保基层支局外汇管理工作“说得清、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