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托儿所在延安的旧址面貌。
傅连暲同志到托儿所,亲自给孩子看病。
总政幼儿园的兵娃娃们表演节目。
摇篮颂女声领唱、童声合唱注:此歌曲为《摇篮颂·我的梦》专题晚会主题歌
初夏的北京。中国剧院。
清新的舞台,欢快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幸福的脸庞。
由总政系统幼儿园和小红星艺术团精心创演的庆祝六一儿童节专题晚会《摇篮颂·我的梦》正在这里加紧排练。
这台以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为主题思想的文艺演出,以总政幼儿园7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和各个历史阶段孩子们的美好梦想为脉络,反映了孩子们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争做红色接班人的远大志向和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孔窑洞寄深情
舞台上,穿着洗得发白军装的保育员们正在给孩子们梳洗打扮。这时,刚从前线下来的妈妈们走过来,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妞妞,我是妈妈呀!”小女孩似乎不大认识眼前的“妈妈”,她看看所长,再看看“妈妈”,然后低头用手捏着衣角,用细细的声音叫了一声“妈妈”。忽然记忆之门打开了,她抬起头,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大声叫道:“妈妈!”孩子飞奔着扑向妈妈的怀抱。这样的重逢,是在70多年前的延安发生的真实故事。
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八路军将士们从陕北奔向各个战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为人父母,最牵挂的还是孩子们。
当时的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最先提议创办托儿所,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毛主席非常赞同,还说托儿所办起来,让女儿娇娇(李敏)第一个报名。1940年春天,在陕北延安兰家坪的半山腰上,6间简朴的窑洞中,“中央托儿所”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托儿所。毛主席果然是第一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的,此外还有李维汉、谢觉哉、王首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等7个孩子。
这一年,国民党针对解放区的封锁日益加剧,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在如今总政幼儿园的资料馆里,有一个模样古老的磅秤,它是1944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央托儿所的。原来,在那段困难时期,托儿所也十分艰难。宋庆龄同志联络远在洛杉矶的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组织捐助到一批药品、玩具以及各种幼儿生活用品,千里迢迢送到延安。磅秤就是其中一件物品,用来给孩子们量体重。
中央托儿所是红色中国的第一家育儿机构,使军队干部的子女们和烈士遗孤有了寄宿身心的家园。作为第一所“红色幼儿园”,托儿所的同志们始终牢记自己保育革命后代的使命。1942年初,孩子们已增加到几十个,托儿所也拥有了20多间窑洞。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我军将领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延安,其中就有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高级将领的孩子以及数位孤儿。孩子们在这里画画、识字和游戏。这段时光成为他们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一颗红星暖童心
1949年4月,中央托儿所的孩子们坐上党中央派来的大汽车前往北京。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延河水到金水桥,中央托儿所一路跋涉,也留下了一路感人的故事。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部电影《啊!摇篮》,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匪军进犯陕北根据地,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可是,托儿所的撤离谈何容易。几十个孩子,有的父亲牺牲、母亲负伤;有的已经是孤儿;有的父母还在前线战斗……护送孩子们的任务由被从前线召回的教导员、老红军炊事员、陕北大嫂和保育员们一同完成。他们中一些人在充满艰辛的转战征程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硬是让孩子们一个不少地回到解放区、回到父母身边。
其实影片就是中央托儿所那段战争岁月的真实写照。当时托儿所所长丑子冈对即将踏上艰险旅途的保育员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们。”这是怎样的一段旅程啊!近百个孩子,大的不过六七岁,小的尚在襁褓中……就是这样一支由“马背上的摇篮”组成的特殊队伍踏过千山万水,走了1年零4个月,终于将96个孩子一个不少地带到了河北平山县。
途中还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丑子冈3岁的女儿丑松亮的手腕上有副银镯子。为了防备敌人在孩子们的食物中下毒,丑子冈让工匠将它们打成一双银筷子,随时用来检查。女儿再也没有得到妈妈承诺给她的新镯子,因为丑子冈不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是所有“马背上的摇篮”中孩子们的妈妈。
1950年,中央托儿所更名为中央军委保育院。园址设在北京万寿寺。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称,虽是皇家园林,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烽烟,但已是残垣断壁烂瓦。保育院的同志们看到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老八路的作风、用当年挖窑洞的劲头改造着万寿寺。3年过后,崭新的幼儿园就在眼前,两座新楼拔地而起,水塔、锅炉、游乐场、活动室应有尽有。
一个梦想映笑脸
在如今总政幼儿园的大门外仍写着“原中央托儿所”六个大字。虽然名称几经更改,地址数次易换,但对幼儿园的工作者而言,“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方针始终没变。
为了更好地建设幼儿园,总政幼儿园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幼儿艺术教育相结合,以彰显园所的新特点。1994年,按照总政领导“大团带小团”的办团方针,依托总政歌舞团成立了小红星幼儿艺术团,由专业人员担任编导、作词、作曲、舞美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小红星艺术团创作演出的艺术水准与舞台呈现。
2011年10月11日,总政小红星幼儿艺术团在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以《兵娃娃》荣获少儿组团体和个人两个银奖,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儿《小荷风采》舞蹈大赛中,还荣获“小荷之星奖”“小荷园丁奖”“最佳编排导演奖”“最佳组织奖”四项大奖,被专家和评委誉为总政的“小舞蹈团”。这也印证了小红星艺术团的主要任务:加强总政系统幼儿艺术教育,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
总政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是军人的后代。崇敬父辈、热爱部队是孩子们的共性。小红星幼儿艺术团以此为切入点,始终秉承弘扬主旋律方向,极具部队幼儿园特色。建团20年来,坚持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创作方向,他们立足幼儿特点,打造精品力作,每年都组织创作、排演一台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晚会,向总政首长、机关、家长及广大观众汇报演出。他们先后创作演出了《兵娃娃》《好娃娃》《祖国妈妈最亲亲》《我们拥有一个家》《小红星亮闪闪》《在新世纪的阳光里》《阳光照耀我成长》《摇篮颂》等十几台健康向上、充满童真童趣、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部队幼儿园特色的大型歌舞晚会。
多彩的童年多彩的梦。在晚会节目《童年梦想》中,由小朋友扮成的小动物内心有好多的问题。他们问得最多的是长大了想做什么?在对话中,孩子们畅谈梦想:有的想当宇航员,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国家的建设者……这些梦想会像酵母一样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发酵,我们期待着这群兵娃娃的明天,以及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文中图片由总政幼儿园提供
为兵娃娃筑梦 ——总政幼儿园创办历程纪实 ■朱宏军 蒲 西 中央托儿所在延安的旧址面貌。
傅连暲同志到托儿所,亲自给孩子看病。
总政幼儿园的兵娃娃们表演节目。
摇篮颂女声领唱、童声合唱注:此歌曲为《摇篮颂·我的梦》专题晚会主题歌
初夏的北京。中国剧院。
清新的舞台,欢快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幸福的脸庞。
由总政系统幼儿园和小红星艺术团精心创演的庆祝六一儿童节专题晚会《摇篮颂·我的梦》正在这里加紧排练。
这台以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为主题思想的文艺演出,以总政幼儿园70多年建设发展历程和各个历史阶段孩子们的美好梦想为脉络,反映了孩子们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争做红色接班人的远大志向和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孔窑洞寄深情
舞台上,穿着洗得发白军装的保育员们正在给孩子们梳洗打扮。这时,刚从前线下来的妈妈们走过来,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妞妞,我是妈妈呀!”小女孩似乎不大认识眼前的“妈妈”,她看看所长,再看看“妈妈”,然后低头用手捏着衣角,用细细的声音叫了一声“妈妈”。忽然记忆之门打开了,她抬起头,用稚嫩又坚定的声音大声叫道:“妈妈!”孩子飞奔着扑向妈妈的怀抱。这样的重逢,是在70多年前的延安发生的真实故事。
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八路军将士们从陕北奔向各个战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为人父母,最牵挂的还是孩子们。
当时的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最先提议创办托儿所,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毛主席非常赞同,还说托儿所办起来,让女儿娇娇(李敏)第一个报名。1940年春天,在陕北延安兰家坪的半山腰上,6间简朴的窑洞中,“中央托儿所”正式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托儿所。毛主席果然是第一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的,此外还有李维汉、谢觉哉、王首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等7个孩子。
这一年,国民党针对解放区的封锁日益加剧,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在如今总政幼儿园的资料馆里,有一个模样古老的磅秤,它是1944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央托儿所的。原来,在那段困难时期,托儿所也十分艰难。宋庆龄同志联络远在洛杉矶的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组织捐助到一批药品、玩具以及各种幼儿生活用品,千里迢迢送到延安。磅秤就是其中一件物品,用来给孩子们量体重。
中央托儿所是红色中国的第一家育儿机构,使军队干部的子女们和烈士遗孤有了寄宿身心的家园。作为第一所“红色幼儿园”,托儿所的同志们始终牢记自己保育革命后代的使命。1942年初,孩子们已增加到几十个,托儿所也拥有了20多间窑洞。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我军将领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延安,其中就有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高级将领的孩子以及数位孤儿。孩子们在这里画画、识字和游戏。这段时光成为他们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一颗红星暖童心
1949年4月,中央托儿所的孩子们坐上党中央派来的大汽车前往北京。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延河水到金水桥,中央托儿所一路跋涉,也留下了一路感人的故事。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部电影《啊!摇篮》,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匪军进犯陕北根据地,中央决定暂时撤离延安。可是,托儿所的撤离谈何容易。几十个孩子,有的父亲牺牲、母亲负伤;有的已经是孤儿;有的父母还在前线战斗……护送孩子们的任务由被从前线召回的教导员、老红军炊事员、陕北大嫂和保育员们一同完成。他们中一些人在充满艰辛的转战征程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硬是让孩子们一个不少地回到解放区、回到父母身边。
其实影片就是中央托儿所那段战争岁月的真实写照。当时托儿所所长丑子冈对即将踏上艰险旅途的保育员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们。”这是怎样的一段旅程啊!近百个孩子,大的不过六七岁,小的尚在襁褓中……就是这样一支由“马背上的摇篮”组成的特殊队伍踏过千山万水,走了1年零4个月,终于将96个孩子一个不少地带到了河北平山县。
途中还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丑子冈3岁的女儿丑松亮的手腕上有副银镯子。为了防备敌人在孩子们的食物中下毒,丑子冈让工匠将它们打成一双银筷子,随时用来检查。女儿再也没有得到妈妈承诺给她的新镯子,因为丑子冈不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是所有“马背上的摇篮”中孩子们的妈妈。
1950年,中央托儿所更名为中央军委保育院。园址设在北京万寿寺。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称,虽是皇家园林,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烽烟,但已是残垣断壁烂瓦。保育院的同志们看到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老八路的作风、用当年挖窑洞的劲头改造着万寿寺。3年过后,崭新的幼儿园就在眼前,两座新楼拔地而起,水塔、锅炉、游乐场、活动室应有尽有。
一个梦想映笑脸
在如今总政幼儿园的大门外仍写着“原中央托儿所”六个大字。虽然名称几经更改,地址数次易换,但对幼儿园的工作者而言,“延安精神”的光荣传统和“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园方针始终没变。
为了更好地建设幼儿园,总政幼儿园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幼儿艺术教育相结合,以彰显园所的新特点。1994年,按照总政领导“大团带小团”的办团方针,依托总政歌舞团成立了小红星幼儿艺术团,由专业人员担任编导、作词、作曲、舞美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小红星艺术团创作演出的艺术水准与舞台呈现。
2011年10月11日,总政小红星幼儿艺术团在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以《兵娃娃》荣获少儿组团体和个人两个银奖,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少儿《小荷风采》舞蹈大赛中,还荣获“小荷之星奖”“小荷园丁奖”“最佳编排导演奖”“最佳组织奖”四项大奖,被专家和评委誉为总政的“小舞蹈团”。这也印证了小红星艺术团的主要任务:加强总政系统幼儿艺术教育,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
总政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是军人的后代。崇敬父辈、热爱部队是孩子们的共性。小红星幼儿艺术团以此为切入点,始终秉承弘扬主旋律方向,极具部队幼儿园特色。建团20年来,坚持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创作方向,他们立足幼儿特点,打造精品力作,每年都组织创作、排演一台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晚会,向总政首长、机关、家长及广大观众汇报演出。他们先后创作演出了《兵娃娃》《好娃娃》《祖国妈妈最亲亲》《我们拥有一个家》《小红星亮闪闪》《在新世纪的阳光里》《阳光照耀我成长》《摇篮颂》等十几台健康向上、充满童真童趣、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部队幼儿园特色的大型歌舞晚会。
多彩的童年多彩的梦。在晚会节目《童年梦想》中,由小朋友扮成的小动物内心有好多的问题。他们问得最多的是长大了想做什么?在对话中,孩子们畅谈梦想:有的想当宇航员,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国家的建设者……这些梦想会像酵母一样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发酵,我们期待着这群兵娃娃的明天,以及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文中图片由总政幼儿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