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20日消息:外媒称,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正在发生改变,这所学校只是中国30多年来制造出奥运冠军的国家机器中的一个小齿轮。

  据路透社5月19日报道,自1980年重返奥运会以来,中国的体育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站上了金牌榜榜首,4年后的伦敦奥运会也只是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报道称,然而,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举行的时候,这个体制却由于一个更繁荣国家的人口统计数据变化而开始瓦解。

  这种情况对学校的党委书记黄勤(音)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全国有2183所这类学校,奥运冠军中有95%都是从这些学校走出来的。

  现在愿意让孩子从6岁起就到这些学校接受艰苦训练的父母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整体数量下降。一些学校被迫关门,另一些则开始做出改变。政府数据显示,体育学校的数量在1990年还有3687所。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样的学校特别吸引人,”黄说。那个时候家庭普遍不太富裕,高额的体育补贴会更被看重。

  像女足国家队前队员谢慧琳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现在假如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家长们都不愿把孩子送到体校……体校学生的生源在减少,因为社会更加重视文化教育。”

  报道称,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有关体校体制实用性的讨论就开始了,关于退役运动员困境的说法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开始产生碰撞。

  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包括,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出生率下降,残酷的教育体制使得中国学生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报道称,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政策(称为23号文件),要求体校提高文化课教学标准,并给退役运动员更多的帮助。

  黄勤(音)说,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已经提高了教师培训要求。三年前,该校放开了40年来要求全体学生在校学习、训练并全天住校的规定。

  现在,该校700多名学生中超过一半都在其他学校学习。在剩下的300多名全日制学生中,约10%不住校。

  像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等学校都开始到幼儿园向家长们宣传把体操作为孩子的课后活动选择。“我们称之为快乐体操,”校长朱增祥(音)说。

  在北京什刹海体校,副校长张敬(音)说,学校重视全面发展,会教授运动员除体育外的其他生活所需技能。

  报道称,而曾培养出奥运冠军刘子歌的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从2012年开始就拒收没通过文化课考核的运动员,并告诉家长说学校是把体育训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该校校长盛茂武说。

  “很多体校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他说。

  “现在的固有观念是,教育和训练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假如想当世界冠军,就不能学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到最后没几个人能成为冠军。”

  报道称,政府并不会公布体校的招生情况,不过有迹象表明,改变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体育人才库。

  4月份,《中国体育报》报道说,自1987年以来,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人数减少了近四分之一至23266人。

  “在这种变化的局面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训练体制和竞技体育模式,”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晓农说。

  然而,改革的扎根却很缓慢。

  3月份,一项政府调查发现,涉及9省市的一些被调查学校没有在教育上投入足够资金,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不重视落实23号文件的改进要求。

  不过曾是山西省武术队队员的王林文(音)说,改革的步子不管多小,对那些有意进入体校的人来说仍是关键的。

  在2009年之前,有5年的时间,她每周的工作日都在训练,只有周末才会学习,她说。

  “因为没有经历教育体系,我失去了很多,,”她说:“(改革)是好的,这样体校的学生就不会走出校门而一无所知了。”

资料图片:北京什刹海体校是中国最知名的体校之一,培养出多位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