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世界经济始终处于低增长的新“平庸期”,有的国家还陷入了经济停滞,世界经济总体需求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面对新情况,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策略,打造全新的开放格局,不但力度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跨入新时代。
这五年,对外开放的最大的特色就是谋大局,开新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就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一带一路”把最具活力的东亚国家,与老牌发达区域欧洲连接起来,中间横跨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覆盖60多个国家和44亿人口,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设想之一。
“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构建全新对外开放格局的思想。开放以来,中国借助全球化的机会,承接了大量从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随着发达经济体先后限于金融危机,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面临很大挑战。“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体现我国对外开放由优先面向海洋到面向海洋陆地并重、由依靠吸引外资到“走出去”并重、由依靠发达国家市场到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上升的表现,也有西部周边国家迫切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需要,反应了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的变化。
这种全新思维的转变,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等原因,我国进口下降14.6%,但是出口仅仅微降0.9%,根据WTO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全球出口值同比下降10.9%,较上半年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正成为中国外贸新亮点。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值约为4.5万亿元,超过同期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大大好于同期出口的整体情况。
这种全新思维的变化也促使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通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完善在全球产业链的整体布局,提高在全球的竞争力。企业加快走出去带动了对外投资增加,,从2011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年快速上升,2013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4年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首次实现基本持平,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行业对外投资增长16.5%,中国正在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
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同样,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也在大踏步前进,首先表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5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同时还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2011全年我国办理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今年1月至8月,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已达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2%,是2011年全年的1.84倍。据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人民币首次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占全球支付市场的份额达到2.79%,是3年前这一数字3.3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中国金融业正构建全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资本市场正加速双向开放,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运行,拓宽了境内居民的投资渠道,也使得境外投资者可以投资国内股市,促进了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健康发展。在上月21日第七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中英双方同意就 “沪伦通”展可行性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稳步推进中。
中国加快同不同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定,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又一体现。2014年7月,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今年6月,中国也分别与澳大利亚和韩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也加入到了我国的自贸“朋友圈”中。我国正通过签署高层次的双边自贸协定,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也会倒逼我国加快改革,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
同时,国内改革步伐加快,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先施行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并在贸易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尝试。今年4月,自贸区进一步扩展到了广东、天津、福建。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决定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的实行将有利于打破市场的人为割据,对市场化改革、深化自由贸易区、加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正溢出”效应。
这五年,我国站在全球的角度,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战略,管理机制更加健全,虽然世界经济依旧低迷,但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却得以快速提升,这离不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规划和建设。展望未来五年,中国也一定会在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中占据更高的位置。(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