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达44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却是“零入围”。

  想通过作品来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导演

  已经不太多了

  谈及中国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的“零入围”,业内人士表示遗憾的同时坦言,目前国内电影市场蓬勃发展,,注重电影艺术性的戛纳电影节对中国影人的吸引力已然变弱。

  担任此次电影节技术奖项评委的中国导演高希希表示,目前想通过作品来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已经不太多了,“以前导演可以通过参加一次戛纳电影节获得成功,但现在认同艺术电影的人太少,戛纳光环已不如前”。

  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佟爱明说,在票房驱动下,国内电影制作周期越来越短,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却并不一定能带来太大的经济效益,“似乎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前来参加电影节的不少中国影人都认为,目前中国电影票房火爆,大部分中国电影都定位在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热情有所降温。一位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中国发行公司工作人员承认,拓展国际市场的投资回报过低,愿意在海外营销的影片越来越少,“与其高成本走出去接洽国际市场,不如在国内多做宣传回报高”。

  将来能够进入重要电影节的 中国年轻导演很匮乏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阎晓明告诉记者,眼下中国电影的繁荣实际上是商业片的繁荣,“艺术品质并未同比例提升,中国电影在艺术性上还不能与其商业规模相匹配”。

  近年来,中国艺术电影缺乏依托点,没有生存空间。“在目前的票房结构和赔不起的心态下,(艺术片)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高希希说道。

  执导中法合拍片《夜莺》的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也认同上述观点:“中国平均每年推出600多部电影,但基本都面向本国市场,以娱乐大众和迅速赚取高额票房为主要目标,这是中国影片没有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个原因。”

  弥勒说,他遇到过数位“有才华,有好故事”的中国年轻导演,但是这些年轻导演大多表示,由于缺乏资金以及出于票房考虑,不得不放弃艺术佳作的创作。

  去年获颁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终身成就奖)的首位华人导演贾樟柯说:“将来能够进入重要电影节的中国年轻导演这几年确实很匮乏,有后继乏力的感觉。”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电影制作急功近利,迎合观众,感觉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在下降”。

  文/新华社记者

  张曼 张雪飞

  摄影/张雪飞

  相关新闻

  第69届戛纳电影节落幕

  本报讯(记者 肖扬)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昨日落幕,英国导演肯·洛克凭借新作《我是布莱克》斩获金棕榈大奖,这是他继2006年《风吹麦浪》后再次折桂。

  曾因《一次别离》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伊朗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凭自编自导的《推销员》获最佳编剧奖,影片男主角谢哈布·侯赛尼获最佳男演员奖。菲律宾影片《玛罗萨》女主角贾克琳·何塞获最佳女演员奖。

  今年共有21部电影角逐金棕榈奖,最终奖项堪称冷门迭爆,赛前大热的《托尼·厄德曼》、《她》、《毕业会考》等等颗粒无收,综合排名第11位的《我是布莱克》获得金棕榈;评分仅有1.4、排名场刊得分倒数第二的多兰新片《只是世界尽头》最终拿到了正数第二的评委会大奖。评委会主席乔治·米勒表示,主竞赛入围影片诸多,很难抉择,且评委会也会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影响。

  《我是布莱克》讲述了因患心脏病不能继续工作的木匠布莱克在为自己争取福利的过程中,结识了独自抚养一双子女的年轻妈妈蕾切尔后发生的故事。导演肯·洛克年近80岁,曾先后18次参与戛纳电影节,其中13次入围主竞赛单元。他在颁奖仪式上说:“能获金棕榈奖在意料之外,电影是放飞想象力和梦想的空间,但同时也能呈现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有“戛纳金童”之称的加拿大导演格扎维埃·多兰凭借《只是世界尽头》斩获评委会大奖,这位27岁的年轻导演曾在2014年凭借《妈咪》获得评审团奖。多兰表示,获奖让他更加坚定,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都要坚持自己的表达。(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