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狂轰乱炸、明星航班信息“黑产”肆虐、APP账户注销“难比登天”……身处网络时代,以让渡个人信息获取生活便利让个人隐私遭受威胁,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关切和当务之急。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加强。2020年,更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的关键之年:

5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7月、10月,备受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陆续出台,目前均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下称《草案》)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多位专家、学者、律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位阶高、内容全、重前瞻,通过立法建立权责明确、保护有效、利用规范的制度规则,将进一步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

位阶高:给个人信息安装“安全阀”

“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所有行业都必须遵守的高位阶、强制性规定,法律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我国有9亿互联网用户、超过400万个互联网网站、超过300万个应用程序……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6.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7.7%。

“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国彬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存在处理个人信息不法行为的法律依据较为薄弱的问题,相关规则存在效力级别低、制定主体多、内容较为分散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不法行为在起诉程序、判定标准、追责效率和罚治力度等方面差强人意。”黄国彬说。

出台一部专门法律,为乱象定分止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可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