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终于改革了

体测终于改革了

  文章来源:公众号“跳球”作者:Bean先生   

  颇受诟病的CBA体测今年变了规则,从以往的全员体测改成了抽签制。每支球队抽两个人参加体测。

  没被抽到的算是幸运,而被抽到的球员,满心的无奈。

  今年的抽签据现场的情况来看,并不存在球迷们猜测的暗箱操作,一些上个赛季的伤病号被抽中纯属意外,比如山西的葛昭宝以及辽宁的贺天举。因为所有参与抽签的球员都是基于各队上报的注册球员名单,八一因为还没有上报注册球员名单这一次也没有参与抽签,后期根据他们的人员情况,同样也会走这个程序参与体测。

  从前全员体测时代,篮协一直都顶着各方的质疑和压力,今年姚时代的篮协做出改革,变成了球员拼人品的抽签型体测,这种改革很难让人说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因为本身体测这事就很难被界定为好事,还是坏事。

网评万恶的CBA体测终于妥协了 但不一定是好事

  上个赛季李晓旭正是在体测中受了伤

  CBA的体测就像当年足协搞的YoYo体测,同样是在争议声中走了17年,最后在2011年寿终正寝。在这17年间,YoYo体测在球员和教练眼中,是天使,也是魔鬼。

  “这种体测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我想全世界也许只有中国在搞YoYo,事实上通过也并不能说明你体能有多好。对职业球员来说,体能储备的工作应该是自觉进行的,而不应该通过这种强制手段来约束”。这是当年李毅大帝对于体测的吐槽。

  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什么是职业球员,就是以此为业,想要养妻活儿就得好好练,否则就得在竞争中被淘汰,失业。

  搞体测,确实是不职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联赛现阶段本身就出在不职业的阶段,包括当年的中超,都是如此。

  不职业的阶段就只能采用不职业的方法去约束球员,让联赛一步步朝着职业的方向去前行。这话听着有点绕,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网评万恶的CBA体测终于妥协了 但不一定是好事

  队员球员来说,体测是个恶魔

  我个人是坚决的体测拥护者,所以今年的体测改革,其实是新篮协的一次妥协,向球员的妥协。

  当年中超体测时期,体能魔鬼教练李章洙就说,“这种测试如果都通不过,还不如回家种地。”同样的话,咱们的篮球名宿宫指导也说过,“体测就是要让混日子的人滚蛋。”

  你能说这俩人不懂球,不职业吗?他们只是看到了当下的形式,体测是保障比赛质量最好的办法,在没有出现更好的办法之前。

  体测中包含的三项(速度,投篮以及力量)是球员技能中最可以被清晰量化的一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一部分,球员的持球攻能力,进攻技巧,对抗水平都是建立在这三项基础技能之上。

  “我们的队员不像NBA那样职业,他们即便没有俱乐部的敦促,自己都会花钱请训练师帮自己练习,就算是科比这样的大牌球员,也丝毫不敢松懈。但是我们的队员往往赛季一结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增设体能测试就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自觉练习,不要在休赛期荒废身体。”

  这是宫指导对于中国球员现状的感慨。

  不只是宫鲁鸣,几乎每一任国家队教练在集训结束之后都会跟队员们叮嘱,回到联赛中一定也要自律,保持足够强度的训练。当年尤纳斯执教男篮时就有过一个困惑,为什么队员每次来到国家队体能都很差,集训开始之后先恶补体能,这难道不是联赛中该做的事吗?

  外教不了解我们的职业联赛现状,了解现实情况的本土教练,只能苦口婆心的说,别无他法。

  训练是个吃苦的活,大部分的球员没有吃苦的压力和动力。

  以前我们一定听过这样一句鸡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实的情况是,”生存”才是最好的老师。”

  生存的压力会刀劈斧凿的去改变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职业联赛也一样。而我们的联赛恰恰没有这种生存的压力。

  对于绝大多数球员来说,练的好不好,能力强与不强,跟他们的收入并不能完全成正比。因为体制的捆绑,好的球员走不出去,差的球员裁不掉,CBA自由市场一潭死水。队员即使没球可打也有收入,也有人来兜底。少数自由身的球员,在每年的交易市场上都是抢手货,体能好不好都不影响他们拿大合同。今年一个场均7+2的替补球员都能拿到接近400万一年的高薪时,就足见如今CBA自由市场有多么的畸形。

  绝对自觉的自律,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克服惰性,条件反射式的自律,一定是前方有足够大的诱惑。

  对于联赛的管理者来说,他们何尝不想取消体测?何尝不想CBA能走向真正的市场,以职业化规律为主导运转联赛。这种每年都要被球迷和媒体吐口水的制度何时寿终正寝,取决于球员何时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自觉的走向力量房,走向训练场。

  当生存的压力深深的嵌入到每个球员的骨髓之中时,那个时候我们的联赛才能真正说“职业”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