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西安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城墙、鼓楼、钟楼、小雁塔、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这些旅游景点都以其各自的特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那这些景点到底应该怎么玩呢?这些景点有哪些特色之处呢?请看这篇西安免费旅游景点介绍,让你对这些景点了如指掌。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

  原来的唐长安城,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西安。朱元璋特派皇子巡视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后来,朱元璋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现在全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于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修好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在米,南墙长3441.1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开始修筑的城墙是用黄土分层夯打起来的。最底层是用石灰、土与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坚硬。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

  城墙,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 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价值。

  1983年以来,经过大规模整修的西安城墙,恢复其宏伟、壮观的风貌,建成了全国仅有的“环城公园。”  

  景点门票   40元

  景点等级   4A

  景点位置   西安市。

  景点交通   从火车站乘5路,611,路等均可到达。

  游览图示

  鼓楼

  建于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高大雄伟。昔日楼檐下悬挂有巨匾,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因古时击鼓向市民报时而得名。中外游客可登楼凭栏眺望全市景色。  


  景点门票   27元

  景点等级   无

  景点位置   西安市城中心钟楼西北200米。

  景点交通   4、6、7、8、11、12、15、16、26、29、32、35、36、37、43、45、46、118、201、203、205、206、208、214、215、5、216、218、221、222、229、235、239、251、252、300、302、506、600、K600、603、604、K605、606、608、609、611、612、K618、K630、通宵2号、通宵3号、通宵4号、游7、游8(610)路到钟楼站下车即可。

  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这就是西安人引以为自豪的钟楼。它是我国古代遗 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 镇,它的钟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 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 微翘,华丽庄严。这座正方形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 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 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竞均为6米的十字交 叉券洞,过去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 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现在 券洞早已封闭;在钟楼周围另辟圆形环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 檐三滴水歇山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 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 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 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 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成为浑然一 体的建筑艺术珍品。

  整体拆迁:钟楼的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筑经历过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整体拆迁。 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它的位置在西大街 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距目前所在位置约1000米。这一位置正 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虽 然明代初年扩建了长安城,但那时人们大概圃于习惯心理,初建 钟楼时没有与扩建后的城市格局相适应。过了两个世纪后,随着 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 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 (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俄贤的主持下,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据 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 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拆 迁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 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 工程,实在是我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巨钟轶闻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 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 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 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 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浮雕故事: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 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 典故轶闻。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