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事情,有些老股民炒股20年都不知道有全收益指数这回事……今天就来好好说一下什么是全收益指数。

  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些指数,比如上证指数、沪深300等,这些都是价格指数(Price Return Index),顾名思义,仅计算股票价格的波动,不考虑上市公司分红因素的影响,有些细心的朋友可以在早间股市还没开盘前看到上证指数常常是微微下跌的状态,这就是分红在作祟,因为上市公司分红会除权,股价自然就下降了,但是价格指数完全不会考虑这个因素,价格下降了就是指数下跌了!这个操作好像不太科学呀……

  而全收益指数(Total Return Index,也称“总回报指数”、“总收益指数”)则把成分股公司派发的红利在除息日收盘后再投资回组合,也就是考虑了上市公司分红的因素,执行了类似基金分红中红利再投资的操作。

  净收益指数则进一步细化了分红因素的计算,考虑了税收因素的影响,因为上市公司分红还是要收税的嘛!这个可能是最接近真实收益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对于指数基金来说,这个倒并不一定是最值得参考的一个指数,因为相关税率是跟持有时间挂钩的,指数基金持股时间长就可以少交税,因此一般来说,有追求的指数基金,目标都是超越跟踪指数的全收益指数。

  感觉有点晕?那就白话一点来解释一下,我们常看到的指数都是单纯反映价格变动的,价格变了它就变,然而股票也是会分红的,而且分红要从股价里扣除,和基金分红要从净值里扣除是一样的。分红使得股价降低,指数也就被动下跌了,然而分红还是可以拿来投资的嘛,并不是损失,所以我们常看到以价格为唯一准绳的这个指数就会失真,因为它把分红都当作是损失了。全收益指数则考虑到了股票分红的因素,将分红再投资引入到指数中,试图全面展示指数的收益情况,而净收益指数做得更精细一些将分红的税收因素都考虑进来,更贴近指数的真实收益情况。

  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表现的差异,包括分红金额以及这些再投资的累计收益。分红金额越高、投资收益率越高、时间越长,则总收益指数相对于价格指数的差异就越不能忽视。我们以天弘系列指数基金中的宽基指数基金为例,上证50的股息率最高、沪深300、中证800、中证500、创业板依次降低,那么相对来说我们只看平常看的那个指数表现(也就是价格指数表现),上证50是最吃亏的,其余几个指数影响依次减弱。

  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天弘上证50C今年二季报的数据:

一个季度超越业绩基准1.09%,看起来很出色嘛!但是柠檬君必须要指出,这个基准用的是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分红因素,每年二三季度都是绩优股分红的高峰期,所以也是指数基金跑赢指数的幸福季节:

  一个季度超越业绩基准1.09%,看起来很出色嘛!但是柠檬君必须要指出,这个基准用的是价格指数,没有考虑分红因素,每年二三季度都是绩优股分红的高峰期,所以也是指数基金跑赢指数的幸福季节:

天弘上证50A

天弘上证50A

  这个对比就很明显了,每年的二三季度都能赢不少,而一四季度日子则过得有些艰难。作为一只被动复制上证50走势,且跟踪误差处于同类较低水平的指数基金,天弘上证50的表现还是很能代表指数基金整体情况的。

  我们常常看到的宣传是,某某指数基金超越跟踪指数多少多少,超越业绩基准多少多少,很少看得到超越全收益指数多少多少的。原因很简单啊,因为前面的两个条件很容易达成,而且数字会比较好看;后一个条件达成难度比较高,而且即便达成了数字也会比较难看,大家都喜欢数据好看一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以后千万不要再被这样的文字游戏给忽悠了,对于指数基金来说,长期业绩表现超越指数真得不难啊,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多与同类指数基金去比较,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当然我们的期待也不能过高,对于以完全复制指数表现为目标的普通指数基金,能跟上全收益指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基金运作中会有交易费用、税收等摩擦成本,指数基金还有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损耗。

  关于降低损耗、提升回报,主要有两大法宝,一是指数基金打新股的收益,这要求指数基金规模既不能太小,否则不满足市值要求无法申购全部可申购的新股,也不能太大,否则打新收益会被稀释,打新的理想规模会随市场动态变化,一般都在2-10亿之间,像天弘上证50今年二季度末规模接近5亿,恰好就在这个区间;

二是尽量降低指数基金的费用,这点最直接,天弘上证50作为天弘系列指数基金的一员在这一项上也比较有优势,毕竟管理费、托管费都是看齐ETF的。

  貌似了解了什么是全收益指数之后,我们又发现一个投资常识,指数基金规模越大越好貌似不太符合国内的现实情况,这都拜现有的打新制度所赐,不过现实就是现实,一切都得面对现实。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基民柠檬。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