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指数基金,大家都不知道无法绕开巴菲特这个“标签”。

  我们都很羡慕巴菲特在投资上的巨大成功,他的投资之路是否可以复制呢?在被问到如果回到30岁,攒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应该怎么做时,巴菲特回答,“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只成本费率低的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上,然后继续努力工作。”

  作为一个主动型投资者,巴菲特为何如此钟情于把资金投资于指数基金呢?

  其实,这种想法并非突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巴菲特就开始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于指数基金的推崇,他曾经数十次公开推荐指数基金。

  那么问题来了:投资个股和指数基金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指数有不断新陈代谢而保持长生不老的能力,这个是个股所不具备的。

  指数特有的新陈代谢

  比如可以通过举道琼斯指数的例子,来说明指数的新陈代谢能力。

  美国最知名的指数是道琼斯指数,它诞生于一百多年前。最初道琼斯指数有20个成分股,从100点起步。结果100多年过去了,道琼斯指数从100点慢慢涨到了今天的近两万点。而最初的20个成分股,先后一家家衰落,更换新的公司进来。到今天,只有一家通用电气还在里面。

  指数基金可以通过吸收新公司替换老公司的方法,实现长生不老。

  理论上指数的寿命与国家政府的寿命等同(指数基金不一定是长生不老的,因为基金公司不一定会永续运作。但是指数的规则是公开透明的,有一定资金量之后,完全可以自己仿照指数的规则去制作指数基金。这种自制指数基金,也可以变相的将指数基金变得永续)。

  国内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国内第一支指数基金50ETF的持仓。在2005年初到如今,其前十大持股也早已“沧海桑田”:原来的前十大持股,仍然留在前十名的还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三家。像上港集团、宝钢、武钢,2005年时还是上证50成分股,但到今天,已经不在上证50之中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上证50成份股,估计二三十年后大多数也都不在了,不管它们现在多么声名赫赫。

  这种新陈代谢带来的永续能力,个股是不具备的。

  根据研究,标普500公司成份股的生命周期,1958年是61年,1980年是25年,到了2011年,只有平均18年的生命。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上市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还在不断缩短。国内也是如此,公司的平均寿命并不长。在单个公司上构建投资组合,风险其实非常大。

  这就是投资个股和指数的区别。

  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有新陈代谢能力

  虽然说指数基金具备新陈代谢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有新陈代谢,只能说大多数指数具备。典型的例子是上证综指。综指一般包括全部上市公司,所以上证综指会把上海交易所几乎所有股票都包括。但是A股退市制度不够完善,这就导致综指会被动纳入很多新公司,却无法大量剔除老公司。

  反观美股,拥有很好的退市制度,平均每年有几百家公司退市。有上市有退市,能保持很好的活力。

  没有完善退出制度,就像没有下岗制度的公司,员工没有下岗的危机感,如何保持活力呢?美股就像施行末位淘汰制的公司,员工更有紧迫感。好在这一点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改善,A股业绩造假等的公司退市越来越严格,未来还是有指望A股新陈代谢的能力提高。

  有数量限制的指数,自带新陈代谢

  我们投资的指数基金,基本都是有数量限制的品种。这些有数量限制的品种,因为名额有限,所以必须有进有出,保持新陈代谢。

  像中证红利,短短5年,成份股区别就有很大变化。因为红利指数是按照股息率来挑选股票的,股价大涨大跌、分红增加减少,都会影响它挑选股票。而它的成分股数量又有限制,所以就会不断的剔除不满足条件的公司,纳入新的公司,来保持活力。这种有数量限制的指数,大多都具备新陈代谢的能力。

  总结

  永续经营是每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但过往经验来看能实现这样目的的企业寥寥无几,想要挑出这样的公司更难。指数基金却可以能达到这个时间长度:通过不断的吸收新公司,替换不符合要求的公司,指数基金可以“永葆青春”。

  所以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一生,构建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投资计划,指数基金就是非常好的备选选择了。

  除了“长生不老”,指数基金还具备规则透明、费率较低、仓位高、宽基行业产品丰富等特点,成为把握市场机会的重要工具,市场涨跌难以把控的情况下,定投指数基金成为长期把握市场机会的可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