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柏林7月6日体育专电 随笔:足球不光是球

  ——德国足球系列报道之八

  新华社记者班玮

  近日和德国一个媒体出版社社长聊天谈及不久前对德国青少年足球的调研,他讲了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德国足球发展的人才竞争。

  社长的家在德国西部莱茵地区一个人口仅1500人的村子里。村里有个小足球俱乐部,他儿子就在那里踢球。常有一些职业俱乐部的球探来看孩子们比赛,目的是为俱乐部寻找后备人才。

  这个少年球队只有十多人,所以球探之间竞争很激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某球探去找看上的孩子家长,当场拍出5000欧元,并拿出合同,问家长愿不愿签约,绑定孩子到职业俱乐部发展。家长往往不愿意,因为孩子还小。于是球探悻悻而去,但隔一段时间又来了,这次拿出了1万欧元。一些家长难免不动心。这种事在德国当然极有争议。这位出版社社长就认为,俱乐部球探干的简直是“人贩子”的活。但无论怎样,基层球探的存在对发现足球苗子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像穆勒、拉姆、施魏因施泰格等大牌球星都是被球探从小俱乐部挖掘出来的。

  在德国青少年足球调研中,记者采访了巴登地区足协一名负责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深教练。他说,德国足球十年振兴计划于2001年在全国引入职业俱乐部青训制度,的确明显促进了尖子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奠定了德国国家队巴西世界杯夺冠的基础。但受益者毕竟是少数,德国草根足球水平却大大下降了。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德国孩子比他们的父辈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任务多不少,他们的父辈小时候每天都有三四小时和小伙伴们踢球,而现在的孩子每天踢球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球踢得少,当然水平不会高。

  足球圈竞争那么激烈,没多少人能一辈子靠踢球吃饭,许多德国家长为什么愿意让孩子去踢球?德国不少专家对此的认识并不简单。他们说,首先,足球并不只是竞技和输赢。这项团队运动在很多方面还可以培养人的品行素养,让人在球场外的日常生活中受益;从事足球运动,球员得有主见,但顾及队友和整个球队的利益也至关重要;足球讲究战术,讲究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一个目标,这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同样需要。

  对立志走职业道路的孩子来说,要平衡学业和足球培训及比赛,这当然是很大的挑战。记者的采访对象包括与德甲斯图加特队青训中心合作的一所中学。校长告诉我们,他们传达给俱乐部送到该校接受普通教育的体育尖子生的一个理念是,运动生涯苦短,最后成明星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踢球的同时,学习也要好,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未来有更多选择。校长还说,,该校多年实践表明,兼顾体育和学业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往往球踢得好,学习成绩也好。

  对更多的孩子来说,踢球只是一项业余爱好。在草根足球方面,德国的条件当然算很好的,很多乡村都有球场,不少父亲可能就是不错的基础教练,还有五花八门的业余联赛。在这方面,我们的不少采访对象都说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他们很赞同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走“校园足球”发展道路。巴登足协的足球教练就说,中国让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机会接触足球很有意义,首先要让孩子们亲近足球,让他们在踢球中找到乐趣。

  类似的想法不少德国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或培养其他方面爱好时也有:首先让孩子快乐,让他们有丰富的人生追求。孩子日后如果真正喜欢此道,愿走职业道路,再资助他们深造。

  足球是一项有特殊魅力的群体运动。发展这项运动,追求的不仅是足球业绩,还有足球之外的精神意义。狭义理解不能惠及大众,揠苗助长可能适得其反。(完)